為生成的課堂而醉──《清平樂·村居》教學片段及評析
好一個“醉”字!“誰醉?”“為什么醉?”學生一遍遍誦讀過后,顯然知道是老兩口醉了,并想象了這樣那樣的理由。(注:“教參”上也認為是老兩口醉了。)可是老師認為不僅如此,一句提醒“陶醉的僅僅是老兩口嗎”,把學生的思維激活了。在結合當時的背景介紹,查閱了詩人的資料后,孩子們知道陶醉的不僅僅是老兩口,還有詩人,明白了他寫詞的目的,懂得了為何稱他為愛國詩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這時,“為什么醉”已顯而易見,學生學習探究過程中高漲的熱情已化為動態的生成。
美麗的生成離不開教師的預設。“詞中哪些詞兒值得細細地品一品?”這樣的提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他們尋求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當學生說是 “最喜”一句中的“最”字時,教師并未阻止,而是把交流的機會留給他們;學生說出“醉”字需要品味,教師順水推舟,這樣在“預設”中關注“生成”,在“生成”中結合“預設”,辯證統一地進行教學,使詩句“醉里吳音相媚好”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得以充分地展現。沒有預設的課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課堂,而沒有生成的課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課堂。充分的預設能為生成提供寬廣的平臺與深厚的知識背景,即時的生成能為預設增添靈動的色彩和跳躍的節奏。教學需要預設,教學的生命力與真正價值在于預設下的生成教學。這是真正的課堂生成的生命活力和教學的終極目標所在。
語文課堂呼喚預設下的生成,讓我們為生成的課堂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