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牧童》是唐代詩人呂巖的作品。這首詩形象、鮮明的表現了郊野遼闊的景色和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文字淺近,用意卻深。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
【設計理念】
古詩語言凝練,意境悠遠,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精華。怎樣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激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進入古詩那優美的意境呢?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思路:“淡化詩意,品析詩句,反復誦讀,領悟詩情。”著力體現三個方面。
【教學目標】
1、會認“笛”這個字。
2、正確、流利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合圖畫和注釋了解詩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體會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學重難點】
通過反復誦讀古詩,達到熟練成誦,讓學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體會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一、淡化詩意,品析誦讀,領悟詩情
教學中,詩意的理解只要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理解即可,教師不應當把教參或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應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但是詩人寥寥數語要表達的情懷卻在字里行間,要讓他們通過體會這些詞語,并且有感情地誦讀才會和作者產生共鳴。達到詩與情、情與境的交融,才能使學生領略古詩詞獨特的魅力。
二、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詩中有畫,畫中有情:
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要讓學生體會這妙不可言的意境是個難點。教師深情并茂的范讀、生動的課件、誦讀時的古樂,都是為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進入古詩意境所作的努力。
三、拓展學習,培養詩趣
古詩教學,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詩學素養,通過古詩拓展,為他們的課外閱讀打開新的視窗。讓學生了解我們今天所學的詩僅是古詩滄海中的一粟,作為炎黃子孫應當更廣泛地從民族文化中汲取養料,從而開闊視野,體會我們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聲畫結合,引入詩境
1、出示課件:
牧牛晚歸圖。背景音樂:絲竹曲。
2、同學們,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學生自由說。
3、唐代詩人呂巖和大家一樣被牧童那自在的生活所吸引,用短短的28個字生動地表達出來了。
4、教師誦讀《牧童》。
(課件出示古詩及配樂。)
二、初讀古詩,感受韻律
1、學生自讀古詩:
讀準字音,把詩讀流利,認一認雙橫線中的生字。
2、大家都讀得特別認真,把這首詩讀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讀得好,大家表揚他;讀得不夠好的,大家幫助他。
3、反饋:
⑴ 出示生字卡“笛”,指名讀,讀準字音。
⑵ 指名讀詩,提示學生讀準字音;并請同學評讀,糾正讀音。
⑶ 齊讀古詩。
三、品讀古詩,再現意境
1、指導第1、2行,進入情境:
同學們讀得真好!讓我們再次走近牧童,去看看他那悠然自得的村居生活吧!
⑴ 出示課件: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的圖、文。
請同學們說說看到什么。
你從詩中哪個詞可以體會到綠草繁茂,感受到牧童的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