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教學設計
藺相如有不畏強暴、機智勇敢,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不計個人得失的高尚品質。廉頗也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認錯,知錯就改。他們兩人的共同特點是愛國。喜歡誰可根據人物的性格特點說明理由。
2、思考:三個故事之間有什么聯系?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ㄔ敿氄f出因果聯系;愛國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課堂練習
復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第三課時
〖明確目標〗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了解三個故事間聯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顧全文,歸納中心。
〖重點、難點、疑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一、教師點撥,突破難點、解決疑慮
1、分角色朗讀全課,課文講了哪三個小故事?表現了藺相如、廉頗的什么品質?
表現了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表現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知錯就改、勇于改過的精神,贊揚了兩人愛國的好品質。
2、課文的三個小故事敘述了誰和誰的矛盾?根據矛盾性質的不同,這些矛盾可以歸納為哪兩種矛盾?
討論、交流、點撥:敘述了秦國與趙國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敵我矛盾;廉頗與藺相如之間的矛盾是個人矛盾。
3、貫穿兩種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誰?(藺相如)藺相如在這兩個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別采取了怎樣不同的解決辦法?
討論、交流、點撥:對秦國敵我矛盾采取堅決斗爭、針鋒相對的解決辦法;對同廉頗的內部矛盾采取顧全大局、求和、團結的解決辦法。
4、三個小故事間有什么聯系?
討論、交流、點撥:師:三個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來又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藺相如有完璧歸趙之功,才會有澠池之會的隨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師:而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兩次奇功卻是廉頗與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負荊請罪”是果,前兩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個故事是因果關系:
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個故事的總的起因,如果沒有這個原因,也就不會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而最后藺相如忍辱退讓,廉頗受感化,負荊請罪,主要是由于他們看到了大敵當前,有共同抗秦的愛國之心,這是促成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二、回顧全文,歸納中心
本文通過記敘將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現了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精神,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表現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改過的精神,贊揚了將相愛國的好品質。
三、總結、擴展
本文通過典型事件來刻畫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使讀者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下請同學們自讀歷史故事“刎頸之交”,進一步學習將相團結一致、全力合作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布置作業
1、形近字組詞。
2、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3、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學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據將相的高尚品質來談感想,如果在學習、生活中同學之間都能向將相學習,以班級利益、學校利益、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那么,我們一定會把國家建設得更好,成為真正的二十一世紀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