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將相和(A、B案)
◇讀這句話,讀出“理直氣壯”的語氣來。
③到了舉行典禮那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
藺相如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個時候藺相如的心理狀態?(踏實、坦然、輕松、放心、沉著、輕松、無懼無畏)
④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從“只得”“客客氣氣”中你讀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氣氣”與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對比,說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終于在藺相如的面前敗下陣來,而藺相如則取得第一個回合的勝利。“只得”說明秦王的“客客氣氣”,是無可奈何,沒有別的辦法,不是甘心失敗。)
(4)從這個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
完成練筆:
藺相如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膽識過人、機智勇敢、隨機應變、勇于犧牲、英勇無畏、足智多謀……)
⑤朗讀課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一、繼續走進課文,理解內容
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中“完璧歸趙”的故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新的內容。
1.學習“澠池之會”的故事。
(1)生默讀課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幾個感興趣的或不理解的問題進行交流。如藺相如為何拼命地堅持要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為何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2)提問:
①在課文的這個部分中,你對哪些詞句感受最深刻?
②這場斗爭,趙國和秦國是打個平手,還是趙國占了上風?(趙國贏占了上風。因為秦國是強國,趙國是弱國,秦王和趙王一樣為對方演奏樂器,秦王吃虧了。再說,趙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藺相如逼著擊缶的,秦王和藺相如身份不一樣,要求對方的方法也不一樣,所以說是趙國占了上風。)
③你能用一些詞語和句子來形容秦王的失敗嗎?(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自取其辱……)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負荊請罪”的故事。
(1)指名讀課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說廉頗負荊請罪,同學們認為廉頗有罪嗎?(答案可以是──廉頗只能說犯錯,不能說有罪。廉頗認為自己有罪,這說明廉頗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以可以是──如果廉頗不及時改正錯誤,就要成為國家的罪人。
(3)廉頗負荊請罪,可以看出廉頗是是個怎樣的人?(知錯就改的人,最終還是以國家利益為重的人。)
(4)通過這個故事,你對藺相如又有哪些認識?(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胸懷寬廣)
(5)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
二、回歸全文,總結提高
1.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成語的含義。
2.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前面兩個故事,寫廉頗與藺相如的“和”才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后面一個故事,廉頗與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圍繞“和”字來寫。
3.說說你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為什么?
三、布置作業
1.抄寫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2.有條件的同學課外閱讀司馬遷和其他歷史人物的故事。
(福建省廈門市康樂小學 黃秀婷 福建省廈門市金尚小學 蔣麗萍)
b案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一、揭題質疑
1.出示課題。理解:“和”,就是和好。
2.質疑激趣。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
“將”和“相”是誰?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他們為什么和好?
二、初讀感知
1.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