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學實錄(薛瑞萍)
師:一直是你們讀,你們辛苦了,這段我來讀。“眾猴聽得,個個歡喜……遂稱美猴王!保▽W生邊聽邊笑)老師讀得好不好?
生:好!
師:想不想試一試?
生:想!
師:好,捧書,坐正——開始!
(學生讀)
師:多聰明的石猴,他等大家忙累了才說話,而且這也說明他對大家很了解——他自己就是一只頑劣的猴子嘛!我們怎么看這里的眾猴?
生:可愛,守信用,說話算數。
師:石猴的王位既是靠自己的智慧、勇氣、愛心換得的,也是大家信守諾言的結果。石猴也好,眾猴也好,聰明勇敢的程度各有不同,但是他們都一樣的光明磊落,對比人間爭權奪利,他們是純潔的,也是美麗的,當然最美麗的還得數聰明的、勇敢的、自由的、一心為大家謀福利的——
生:美猴王。
教育觀點
一、實錄的“實”
當課堂出現不期而遇的精彩,我會一下課就將剛剛經歷的高峰體驗整理成文字——當天發到教育論壇——讓我的學生網友及其家長網友看見。而這些學生及家長呢,也習慣了每天上網遛一趟,看看老師又寫了什么新文章。于是我們的教學場景,還有我們的班級故事,都會在第一時間經由網絡,再通過家長與家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口耳相傳,成為包括家長在內大的“廣義班級”的班級新聞。
長此以往,對于“廣義班級”而言,教師文字就有了特殊的凝聚和凈化作用。在我看來,寫作應當成為教師的基本生存和工作方式。只要你寫,哪怕是流水賬呢,也必定要在頭腦中把教學和教育事件重演一遍。在這一過程中,你不可能不想“怎樣做更好”。這就是反思。而反思,是教育智慧和教學機智的重要源泉。
一個問題:是否你的課堂教學真的就如你自己所記錄的這樣干凈順暢?當然不是。實際情況要亂得多——活潑得多。不僅一問激起眾多搶答,而且教師也是想到哪問到哪,若干問題往往問了又問。家常課嘛,哪有那么嚴謹縝密?雖然總體過程也是由淺入深,層層推進,但教學實況無論如何也不是文字呈現的條分縷析;師生原話無論如何也不是實錄這樣的滴水不漏、文從字順。在現場,好的討論往往熱鬧有如鴨塘。
所以,這篇實錄,其實是記憶自動加工潤飾過的課堂教學紀要。所以要用“實名制”,一是為了激勵孩子,二是為了讓學生監督教師——保證實錄的真實性。這里的真實,不是物理意義上的真實,而是心理意義上的真實。幾乎是強迫性和無意識的——富有文采的心靈,能夠命令大腦圍繞句意,對原本雜蕪零亂的語言做自動加工潤飾。我以為,如果不具備這種自動整理潤飾的機能——大腦就完全不能做語義記憶。對于教師而言,這種無意說謊的“不真實”的實錄,也許更益于個人的專業成長。
二、教師的議論
再說教師從“女兒國”到“偉大悲劇”的那番侃侃而談——很多人必定以為這是典型的自說自話。其實,每一個種著“自家園子”的教師都知道,如果沒有對面那些熱氣騰騰的渴想的、傾聽的、懂得的耳朵,這樣的滔滔宏論是難以涌現的。真實的情況乃是:恰是學生的渴想、傾聽和懂得,激發了教師的言說和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