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的開端》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在階段目標第三學段"閱讀"部分明確指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整體把握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的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體驗.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教學應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教學設計:
因為課文描述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隔較遠,很多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也較難感悟其中流露出的勞動的艱辛.針對這點,結合新課程教學理念,在教學時,我就有意轉變以往老師有聲有色地講,學生毫無感受地讀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設計教學預案時,重點放在抓住課文一個突破點,并運用大量課外知識來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有層次,循序漸進地進行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教學流程:課前準備,查找資料——檢查預習,了解自學情況——初讀感知,理請條理——深入體會,讀中感悟.
教后反思:
一.課前準備,為教學活動作鋪墊.
課文描述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隔很遠,課前布置學生查閱一些有關舊社會窮人生活艱難的小故事,以及有關作者的資料.這樣可以幫助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文章的中心.因此,在課前我布置學生預習,根據自己的需要查找一些有關舊社會窮人生活艱難的小故事,以及有關作者的資料.
二.整體把握,理清條理.
整體把握主要相對于瑣碎的分析而言的.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后,我力求以精問代替多問,以學生的自主實踐代替煩瑣的講解,先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接著,再讓學生思考:作者在描述"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是按什么順序來敘述的 然后再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表示時間先后順序的詞語.這樣讓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性,進而提高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
三. 以讀代講,抓文眼,悟中心,個性體驗.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因此,在教學"我" 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時,我采取以讀代講的教學方法,騰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朗讀.通過默讀,自讀,品讀……多種朗讀的形式,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章內容, 在讀中感悟文章的中心.緊扣文眼突破開去,便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啟迪學生感悟知識的靈性,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學生體會到"我"第一次挑煤的艱辛時,再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能體現"我"第一次挑煤的艱辛的語句,然后讓學生找出課文最令自己感動的語句談體會.同一個句子,學生的感受也不同.學生在自己閱讀文本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思維,交流了自己的理解和體驗,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學生對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于與文本和作者產生思想的共鳴.
在教學《勞動的開端》中,抓住學生第一課時中質疑的"第一次勞動的感覺怎樣 "引領學生進入課文.學生在自己閱讀文本的基礎上,交流了自己所感受到的作者第一次勞動的感覺,當問及作者對第一次勞動的感覺時,學生都找到了"艱難"這個詞."艱難"是這篇課文的"文眼",課文的整體內容,包括具體涉及到的體現的詞句也比較多,而這些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感悟到課文的中心.接下來的教學環節是在學生找到文眼的基礎上,以文眼為切入點,以"文中哪些具體的詞句讓你感受到那份艱難的 "為引領,進入課文的中心內容,反復揣摩,朗讀,感悟中心,也同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