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獻璧》教學案例和反思
師:是!用他的話來說,他是一個堅貞之士,結果呢?那塊石頭終于被文王鑒定出來了,那是一塊什么樣的玉?
生齊答:價值連城。
師:“價值連城”是什么意思?雖然是一快價值連城的玉,為什么前兩次都鑒定不出來?
生:因為厲王叫他們鑒別時,他們只“看了看”。
師:卞和的忠心被沉清,文王慧眼識寶,此時的卞和心情怎樣?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師:為什么要把這塊玉命名為“和氏璧”有幾層意思?
師:讓我們記住和氏的那句肺腑之言,齊讀“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玉看成石頭,把堅貞之士當成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
師:課文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
師:展示查閱和收集的與“和氏璧”相關的資料。
四、板書設計
一 欺君之罪 砍去左腳
捧 痛哭 堅貞之士
和氏獻璧 二 欺騙 砍去右腳
三 確認 價值連城 忠誠
五、教學反思
在這節(jié)課上,我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緊緊抓住詞句進行有層次的訓練,主要方法是學生讀書體會和我的點撥引導,理解重點詞語意思,體會句子的思想感情;同時注重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恰當的小結評價:如對內容的及時小結、對下文的恰當過渡、學習方法的點撥總結。
反思整堂課,雖然我對學生的回答能及時的進行評價,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但對學生參與學習的面不夠廣時,沒有機智的調換自己的教學方法。
評析:(1)“關于方法的知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識。”(培根)如果不能以恰當的方式學習,即使是那些經過選擇的知識,也將無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所謂知識的智力價值是不會自動實現的。國外許多教育家也同樣注重培養(yǎng)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要啟發(fā)兒童、青年的自覺性,他勸告教師說:“傳授兒童各種各樣的科學,并不是你的職責;你的職責應該是使他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以及當他對這些科學產生的趣味較為成熟時,給他以從事學習科學的方法,這確是那完善教育的最基本的原理。”杜威推崇盧梭這一教育思想,并在《明日之學校》中提出,學校中求知識的目的,不在于知識本身,而在于使學生自己去發(fā)現獲得知識的方法。在本節(jié)課中,古文的理解對學生來說比較難,因而教師就利用讓學生找與古文相對應的那句話來對比著閱讀,從而發(fā)現理解古文的方法。教師沒有直接向學生傳授理解古文的方法,而是在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實踐中去獲得的。同時,通過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句子,抓住重點句子來理解課文是中段學生理解課文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教師的有序的引導下,學生已經開始形成這方面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