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象》綜合資料之一
碧空:藍藍的天空。
掙扎:用力支撐。
炙烤:炙,烤。炙烤還是烤的意思。
萬里無云:天氣晴朗,天空一片云也沒有。
骨骼:人或高等動物的骨頭架子。
尾椎:人或高等動物脊柱的末端。
下頜:口腔下部的骨頭和肌肉組織,
假想:想象,假設。
詞語積累
一、近義詞
發掘一一挖掘碧空——藍天假想一一假設
推想——推測一瞬間——一剎那
二、反義詞
掩蓋——暴露承受——推卸昂首——垂頭
三、多音、多義字
句段賞析
1.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這里交代了這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及其特點。這些語句詳細地說明了這具化石的高大和完整。這樣少有的完整,既不殘缺也不破碎,就不可能是摔死或砸死的,這為科學家合理的假想提供了一個依據。
2.200萬年過去了,大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嶺聳出了地面,一條新的大河又從老象安息的地方流過。
這里講的是黃河象變成化石的時間“200萬年過去了”,說明黃河象變成化石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嶺聳出了地面”,這是說在漫長的歲月里,地殼發生了升降、起伏的巨大變化。老象的尸體腐爛了,骨骼和大牙變成了化石。
3.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頭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腳踩著石頭。
這里寫的是象化石被發掘出來時骨架的樣子。“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腳踩著石頭”,是“站立的姿勢”,說明它沒有躺倒,就不可能是病死或餓死的。這是科學家假想的又一個依據。由此得出,這頭黃河象是失足落水而淹死的。
文章導讀
這篇講讀課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介紹了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的一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和科學家假想的這頭黃河象化石的來歷。
文章結構
本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紹了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和特點——高大、完整。
第二段(第2至7自然段):寫科學家對這頭黃河象來歷的假想。
第三段(第8自然段):寫二百萬年以后,人們發現并挖掘了這具象化石。
寫作特點
1.課文按照“陳列——假想——挖掘”的倒序方式來敘述,層次井然,結構完整。
2.想象豐富,語言生動、形象。如中間部分寫老象喝水的過程,運用了大膽而科學的想象,敘述得很細膩、形象。
學習要點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化石來歷的依據,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2.理清課文敘述順序,理解各段間的內在聯系,體會科學家推理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練習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中心思想
本課通過敘述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的特點和科學家對黃河象來歷的假想,說明科學家的假想離不開科學的依據,離不開實事求是的分析。
課后題解
2、(1)一群黃河象由于疲勞和干渴,所以跑到小河邊。那些景物著重說明了天氣炎熱。(2)群象出動,由老年公象帶頭,所以它跑在最前面。(3)它是怎樣陷進淤泥里去的。因為淤泥又爛又軟,也很厚,所以整個象可以陷進去。(4)為什么只陷進一頭象,因為別的象都逃跑了。(5)終于不再動彈了,就是死了。怎么死的,陷進淤泥里,灌了許多水。(6)怎樣成為化石。老象淹死時還沒有全部被掩蓋,以后才被沖積的泥沙掩蓋起來。這樣假想的根據是兩點:一是從它站立的姿勢,推斷是失足落水;二是從骨頭關聯的情況,推斷它死后一直沒被移動過。
3、還可以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復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