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審驢》教學設(shè)計
三、品讀課文,自學釋疑
(一) 疑問一:為什么審驢? (引導學生略讀這一部分。)
1、在學習上即使有一點疑惑,咱們也千萬不能放過,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好嗎?剛才,為什么說“丟驢”不準確呢?
2、既然沒丟,好壞還有一頭驢,干嘛要去“告驢”呢?(兩頭驢相差太大、唯一的財產(chǎn))
⑴差別有多大?找出描寫兩頭驢的詞句:(學生讀書比較)
(“毛色發(fā)亮”;“這頭驢是唯一的財產(chǎn),劉五像愛護珍寶一樣愛護它”;“這簡直是一頭四條腿的寶貝”。)
(“毛色難看”;“驚慌失措”……)
4、勾劃出描寫劉五此時心情、動作的句子,指導,引導、朗讀:難怪劉五會有那樣的反映……誰想讀讀劉五的表現(xiàn),想想劉五當時的心情!什么心情?再讀。出示課后丁丁的話引導掌握學習方法。
5、過渡小結(jié):就這樣,原本荒唐的事,細細分析起來,有時倒也順理成章,劉五帶著滿腔憤怒和希望來到了包大人面前,一樁不大不小的案子擺在了包大人面前。面對著這樣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審案的呢?
【設(shè)計意圖:在閱讀時注意比較,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劉五丟驢時焦急的心情。】
(二)疑問二:怎樣審驢?
(引導學生精讀這一部分。)
(1)、指名學生讀3~~9自然段。
(2)、做批注。提出要求:勾畫出自己最感興趣的語句,自己感受較深的詞句,寫下自己的認識,記下自己的疑問。
(3)、集體交流,匯報自學所得。
學生在匯報過程中抓住包公的表現(xiàn):
①“包公了解了案情,皺著眉頭想了想”——說明包公經(jīng)過思考,已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② “趕緊把嘴套給驢套上!不要給它吃,不要給它喝,把它嚴嚴實實關(guān)上三天”——說明包公了解驢的本性,他這樣做為驢自己找家門墊定基礎(chǔ)。
當學生交流到這時,順勢指導學生讀出包公威嚴、胸有成竹、沉著的語氣,并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靜,足智多謀的品質(zhì)。
③“與此同時,這個消息向四面八方傳開了,人們都十分吃驚,這真是有生以來聞所未聞的奇案……”——理解“聞所未聞”這一詞義,并體會包公斷案的神奇,同時了解側(cè)面描寫的作用。
④“喂,當差的!把這頭冒名頂替的蠢驢打四十大板,要用勁打!”——狠狠打驢,可見包公做事果斷,成竹在胸。學生注意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⑤“現(xiàn)在把它放了,隨它愛上哪兒就上哪兒。”包公放驢去抓賊。
(4)、問題解答場:學生提出疑問,師生共同思考解答。
讀了這部分課文,學生說一說包公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5)、小結(jié)“包公審驢”這一部分。(教師板書:足智多謀)
【設(shè)計意圖: 激發(fā)學生質(zhì)疑能力,引導學生自主釋疑。指導精讀重點部分,學生獲得閱讀感受與體驗,實現(xiàn)個性化閱讀,深入讀的愿望被調(diào)動。指導學生會讀。首先是讓學生自讀自悟,給學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時間與空間,突出重點內(nèi)容,教師做畫龍點睛的指導,學生在自學與老師指導的過程中查漏補缺。其次,精讀與粗讀相結(jié)合,通過抓住主要問題,結(jié)合課文的關(guān)鍵詞句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學法得當,閱讀方法進一步得到鞏固。教師珍視學生獨特的發(fā)現(xiàn)、感受、理解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