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審驢》教學設計
(三)、齊讀故事結果,疑問三:得驢
引導學生粗讀這一部分,并小結能成功找到驢的原因。
四、總結全文,延伸拓展
1.、想一想,這個故事里都有誰使用了計謀?結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計謀,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計謀,他將驢偷偷調換,這樣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讓自己逃脫罪責,但這樣的計謀是害人害己。劉五也使用了計謀,他的計要是正當的。)
2、說說你對包公還有哪些了解?(生說)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識計謀應該用在正確的方面,不要耍小聰明,應該有大智慧。】
四、推薦讀書
其實,包公不僅審過“驢”,還審過“石頭”,還有很多奇案呢?大家想再讀一些包公審案的小故事嗎?提供網站、書籍。 《包青天》
教學評析:
1.內容多,教學任務重,前期預習工作做得到位,讓學生對我國智慧謀略故事有了了解,對我國古代智謀文化很感興趣,學生學習興趣高,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達成了預期目標。
2.本課以課題為切入點,激發學生質疑,順勢梳理課文脈絡,引領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在指導學生讀的基礎上,給出自學提示,尊重學生對文本的感受,實現個性化閱讀。通過粗讀與精讀相結合,抓住主要內容,結合了課文的關鍵詞句理解課文。
3.在課堂實施中,對課文的第二部分的設計扎實,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現場學生活躍的思維,回答問題精彩,老師并不是主講,只是引路人,點播者,讓孩子充分進行了自我展示,自我學習,自我解讀文本才是這節課所體現的新課標精神。
4.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值得與同行共同探討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