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葉如丹
師小結: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夕陽西照,楓葉流丹,層林盡染的秋天美景。詩人通過“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一句抒發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古詩,進一步讓學生對楓葉有所了解,為學習文章作鋪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本課生字難詞。(重點理解:至理名言心曠神怡絢爛靜憩等詞語的意思。)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學生字詞,掃除閱讀障礙,為后面學習文章做好充分的準備。]
2.再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分為幾部分?
(這篇文章以空行為標志,把文章分成兩部分。)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結構,對課文有個初步的認識。]
3.默讀課文,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或找出不懂的問題。(學生先自己學習,然后全班交流討論)
學生通過討論難解決的問題有:
(1)為什么說“自然與人世,處處相通?”
(2)“也就在這一剎那間,我恍然明白”了什么?
(3)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讓學生養成用心讀書的習慣,同時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問題,有的放矢的展開教學。]
三、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1.學習第一部分。
(1)師配樂范讀課文第一部分,學生邊聽音樂邊思考:一年四季中,自己最喜歡哪個季節?并且談談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師配樂讀課文,讓學生體會散文的優美意境;讓學生說說喜歡哪一個季節及原因,可以讓學生對自然、對生活有獨特的感悟和理解,同時以便對文章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
(2)自己讀課文,思考:文章寫春、夏、秋三個季節,到底想贊美大自然的什么?(贊美大自然的生命力)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這一問題,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
(3)指名讀課文,思考:從哪兒可以看出“自然和人世,處處相通”?(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分組匯報,師小結)
[設計意圖:這句話哲理性非常強,學生很難理解,通過這一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對這句話有個初步的認識。]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散文的語言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及感悟。]
2.學習第二部分
(1)快速默讀課文,思考:這一部分敘述了一件什么事?(寫照相的經過)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這一部分有一個整體的感悟,同時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2)自讀課文,討論:作者對r先生家的楓樹的印象,有幾次變化,原因是什么?
(課件出示:①紅艷艷的楓葉,掛滿一樹,鋪滿一地。
②再望望那株楓樹,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風中垂頭無語。)
學生讀這兩句話,從中體會到什么?(讓學生談體會)
師引導:作者剛剛看到楓樹的時候,感覺非常好,紅艷艷一片,分外耀眼,繼而遺憾,覺得缺少了些什么?(指名說)作者為什么要用一位凄苦的老人來比喻楓樹呢?(學生討論交流)
師小結:老人的心態是孤獨、凄涼的,這株楓樹與老人的相似之處是一樣的孤獨寂寞。
師進一步引導:就在這一剎那間,我按動了快門,“這一剎那”指哪個時刻?作者為什么要在那一剎那按動快門呢?(讓學生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