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葉如丹
全文可以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作者開篇從春、秋兩季入門,把我們的視野引向“綠的世界”,丹的天地”。在“綠”和“丹”的比較中,指出其各自特點:綠,是播種者的顏色,是開拓者的顏色。丹,是成熟的顏色,是果實的顏色,是收獲者的顏色,又是孕育著新的生命的顏色。在這里,作者運用排比句式,從顏色、顏色的象征意義以及生命的發展階段三個方面展開話題,引發議論。氣勢龐大而言簡意賅,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隨后,又用短短的兩句話,概括指出自然界與人世間的生命過程是共同的,是相通的。這里,體現著作者對自然界、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和高度概括,發人深思,耐人尋味。
第二部分(第8―13自然段)敘述自己訪問澳大利亞期間照的一張照片――“秋之生命”的經過,抒發了由此產生的感悟:“楓葉如丹,也許由于有跳躍的歡樂的生命,也許它本身正是有豐富內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價值,而且感受得這么真切”。這里,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揚的寫法。先說自然景物之美:“紅艷艷的楓葉掛滿一樹,鋪滿一地。”但“總覺得缺少些什么”,感覺“那株楓樹,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風中垂頭無語。”而當“最初的一縷朝陽投進山谷,照到紅艷艷的楓葉上,照到莉貝卡金色的頭發上。”作者“留下了一張自己滿意、朋友們也都喜歡”的照片――“秋之生命”時,才“恍然明白”,才對人生有了如此深切的感受。閱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此加以體會。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概括自己的感悟,表達自己對自然界及人世的看法――自然界的植物生長需經歷撒種,發芽、吐葉、開花、結實等階段;人生也需經歷孕育,誕生,長大,挫折,成熟等境界。因此,作者說“經歷了這個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從中可見作者感悟之深刻,審美之高水準。
這篇課文語言簡練,含義深刻,字里行間無不充盈著作者對自然界及人世的熱愛,包蘊了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生由于年齡及閱歷所限,對此可能不易理解。教師教學時對課文內容不必深挖細摳。只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大體感知作者思想情感即可。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對文中所述道理有自己的感悟。
要點提示
1.熟讀課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經過,以及對自然界與人世的看法,體會作者的感悟。
2.學習“至理名言、心曠神怡、絢爛、靜憩”等詞語(見參考資料②),熟讀、背誦課文第一部分,體會語言的“韻味”。重點朗讀課文第13自然段,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感悟。
3.培養積累語言,體味語言的情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法建議
1.本文題目含義不易理解,應在引導學生熟讀、理解的基礎上,再體會文題的含義――紅紅的楓葉就像紅紅的顏色一樣,在眾多顏色中顯示著成熟的美。課文第一部分言簡意賅,又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抒發了作者對自然、對人世深刻的認識和感悟。指導學生朗讀時,要讀好其中的幾組排比句,體會作者認識的加深及情感的激發。如:人們說它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到夏季,綠得更濃,更深,更密。生命,在蟬鳴蛙噪中翕動,在熾熱和郁悶中成長,在暴風雨中經受考驗。丹,是成熟的顏色,是果實的顏色,是收獲者的顏色,又是孕育生命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