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1、檢查指導學生歸納整理詞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引導學生感悟哈爾威船長的崇高形象,并教給學生感悟的一般方法。
3、激發學生親近文學、熱愛文學、走進文學之門的興趣。
教學設想:
怎樣進行語文教學(特別是日常的語文教學)才能體現新課程大綱的精神,才能適應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這是擺在每一個語文教師面前的問題?經過教研室的假期培訓,對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對這篇課文如何上,我有了幾點粗淺的想法,不當之處,請斧正。
1.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了界定,這也給我們確定教學目標提供了方向,當然并不是每篇課文都要完全體現這三方面的目標,理應有所側重。這篇課文側重的是后兩點。所以課堂學習的大部分時用在完成目標2上。
2.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如何落實到教學中去?
我是這樣做的:預習以“自主”為主,教師通過布置檢查預習作業的方式來落實,比如,識字教學,完全可以讓學生借助字典詞典自己解決,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歸納整理,構建他們的“詞庫”;又如“文學常識”,“作家作品”的相關知識可以讓學生借助圖書資料、網絡資源來搜集信息,篩選整理。教師做好檢查督促工作,保證學生堅持自學下去,這對學生能力的養成將大有裨益。課堂教學以“合作、探究”為主,避免教師的“一言堂”|“滿堂灌”。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幾人一小組,輪流發言,一人記錄,形成小組結論或者提出問題。小組討論后,全班交流。這種學習方式對師生的要求比較高,如何擬定討論題?(起始階段可能還是教師先提出議題,慢慢讓學生自己學會提問)如何保證小組學習不淪為過場形式?這些問題還有待深入研究。當然“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實是一個不可截然分開的整體,各個階段有所側重罷了。在這節課上,我且作一些嘗試,拋磚引玉。
3.語文課是不是一定要用多媒體課件?簡單的肯定與否定都有公允,我個人認為,多媒體課件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語言文字,而不是簡單的把文字變成形象。而這篇小說的情節、人物關系都很簡單,學生不難理解,完全可以借助文字來想象體悟,因而本節課的課件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只是代替了黑板,節省了板書時間罷了。這樣的課件是不是體現出現代教學理念?我個人認不盡然,現代教學理念首先應是觀念的變化,而不僅僅看有沒有使用現代教學手段。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直接導入,交流自學成果
1.導語: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第四課<“諾曼底”號遇險記>,首先請同學們展示一下自學的成果。哪位同學愿意上臺來為我們展示一下自己整理的生字詞、成語、作家常識?
2.分別請幾位同學上臺講解、展示。
3.師生評價補充。(教師注意歸納篩選作家信息的五個方面及搜集信息的途徑)
二、整體感知,自主探究。
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有想法可在書上劃劃寫寫)
1.船被撞以后,乘客們是什么表現?他們為什么有這樣的表現?
2.哈爾威船長是什么表現?他為什么有這樣的表現?
3.在你眼中哈爾威船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是從他的哪些表現看出來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