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設計
4.把不懂的問題寫下來,準備小組討論。
三、小組交流、合作學習。
1.分成學習小組,輪流發表自己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小組指定一人作好小組記錄。討論結束后舉手示意。
2.教師巡視做好組織工作,保證學生的發言時間。
三、三維對話,體悟形象。
教師
1.小組討論結束后,組織“學生—學生”三維對話交流,深入體悟形象。(各位小組推薦代表上臺來發表對以上問題的想法并提出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
2.教師相機引導學生分析船長的動作語言心理來體悟哈爾威船長在災難面前的沉著冷靜,果斷指揮、舍已為人,忠于職守的崇高形象。特別是語言描寫,可通過分角色朗讀來深入體會。
3.教師小結哈爾威船長的形象。(在沒有同學要求補充發言之后)
4.反向提問,加深理解。(先聽同學的發言,鼓勵他們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沒有自己提出下列問題)
a.一些人認為哈爾威船長不夠稱職,讓自己的船出現了重大的事故,沉入大海,損失慘重。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我的看法:這個觀點不對,因為錯不在船長,船長“小心翼翼地”駕駛,船速較慢;海上的霧漸漸變濃,船長無法事先預測;“瑪麗”號超載,船速太快,撞上“諾曼底”號。)
b.船長太不愛惜自己的生命,救出其他人后,應該積極逃生,沒有必要和船一起沉下去,白白浪費生命。你認為呢?他沉入海底的那一刻心理是如何想的呢?
(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可能一下子不能作出判斷,教師可先引導學生讀倒數最后兩段,然后假設自己是哈爾威船長,揣摩一下他沉船前的心理活動)
(我的看法:這個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對。生命畢竟只有一次,我們都應該珍惜,絕不能輕意放棄寶貴的生命,我們會覺得哈爾威船長如果能活下來,那該多好啊。但對于哈爾威船長來說,選擇與“諾曼底”號共沉大海是他的信念決定,因為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職守,履行做人之道。或許當他踏上“諾曼底”號的那一天起,他就已經決定和它共存亡。現在他用自己的生命為自己的崇高信念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你或許會覺得他很傻,為自己的信念送掉生命,但社會的進步離不開這樣的人,比如劉胡蘭面對敵人鋤刀,寧死不屈,放牛的孩子王二小,不顧自己的安危,把敵人引進了包圍圈。他們為什么能這樣做?因為他們都和哈爾威船長一樣,有崇高的信念,有自己的做人之道。人活著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沒有精神的人活著,那只是行尸走肉。所以,哈爾威船長覺得自己死得其所,死得有意義。而我們對哈爾威船長的選擇還能指責什么呢?所以雨果在小說的最后兩節這樣說:“在英倫海峽上,從來沒有任何一位船員能與他相提并論。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職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對死亡,他又一次運用了成為英雄的權利。”(再請同學朗讀,加深體會)
5.問:此時此刻,你想對哈爾威船長說些什么呢?請你仿照“實話實說”節目的做法,對哈爾威船長說一句你的心里話。(學生自由說)
6.雨果寫這篇小說的時候,在小說一開始就寫下了這樣一句話:真正的強者是有自制力的人。哈爾威船長就是這樣的人,在災難在面前,他克制了自己的恐懼,克制了可恥的利已主義,沉著冷靜,忠于職守,履行了自己的做人之道。同學們以后不一定會碰不上這樣的災難,但你們依然可以成為強者,只要你們能克制那些悲觀消沉的情緒,自私自利的想法,忠于自己的職責,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信念,你們就是哈爾威船長那樣的強者。那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