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教學設計——《小音樂家揚科》
6.齊讀本段。
小結:課文一開始就寫了揚科和媽媽窮苦的生活。
第二段。
1.過渡:揚科雖然是個窮孩子,但非常愛音樂,他怎么愛呢?大家默讀課文第二段。
2.這一段的意思,我們可以用書上的哪一句話概括?
(讀后以能找出“揚科很喜愛音樂,無論走到哪里,他總能聽到樂聲”概括全段內容的答案為最宜。)
3.根據第二段的內容,具體說說走到哪里,聽到什么樂聲。走到哪里,又聽到什么樂聲,最好能用上象聲詞。
例句:(1)小揚科在樹林里,聽見“噢咦、噢咦”的聲音。
(2)小揚科來到小河旁,聽到青蛙“呱呱呱”地叫著。
(3)小揚科在果園里,聽到麻雀在“唧唧喳喳”地為他歌唱。
4.誰能把這些內容排成一連串的句子,最好先說一句,“無論……總……”;接著,具體說,無論走到哪兒總能聽到什么樂聲;最后再說一句,“凡是……。”
(貫穿語言訓練,使學生進入情境的感受分外明確,語言能力亦在其中得到培養、提高。)
板書:
總“無論……總……”
他來到……聽到……
分他來到……聽到……或“在……在……在……”
他來到……聽到……
總“凡是……”
5.學生描述
6.指點:揚科無論走到哪里,總能聽到樂聲。凡是鄉村里能聽到的一切響聲,他都注意聽著,他覺得這些聲音都是音樂。
從這兒我們知道揚科對聲音特別敏感。這說明揚科具有音樂的天才。難怪大伙兒都叫他“小音樂家”。
小結:楊科很愛聽自然界的音樂。
第二課時
講讀第三段。
1.設問過渡:第三段一開始又說揚科在聽音樂,這次他在哪兒聽?
2.默讀課文。
3.小揚科他在哪兒聽音樂?是在旅店的里面,還是在外面;是門邊,還是窗口?
(引導學生對揚科在墻角這意想不到的處所聽音樂的感而為之動。)
指點:連門邊、窗口都不讓站!(激起學生情緒)他在哪兒呢?(“揚科悄悄地躲在鄉村旅店的墻角下靜聽。”)
4.這一句中有一個動詞用得特別好!(躲)他為什么要躲呢?他曾經有過什么教訓?這個“躲”字說明了什么?
(聯系第二段中因為聽風吹木*而被監工毒打,點出了資本主義制度對天才兒童的摧殘。)
5. 指點:盡管是躲在墻角下,還是在“靜聽”,而且“常常”去聽,說明他對音樂愛的程度之深。
6.借著旅店的燈光,我們仿佛看到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在哪兒聽音樂?同學們想象一下那個情景,先交代清楚時間、地點,然后描繪一下,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在聽音樂,他怎么聽著,聽著……最后點明他是誰。(啟發學生結合第一段中所描繪的小揚科的形象加以想象描述。)
7.學生描述。
8.他靜靜地聽著。在樂聲中,什么聲音最吸引他?(小提琴的美妙的聲音。并抓住“覺得”一詞幫助學生理解。小提琴的聲音吸引了揚科,他簡直聽入了迷。以至覺得“每一根柱子都在顫動,都在歌唱,都在演奏”。這是他想象中的奇妙的情景。
9.齊讀“小提琴奏出輕快柔和的樂曲……”兩句。
10.揚科用什么做了一把小提琴?樹皮和馬鬃怎么能做小提琴呢?但為什么他還是做了?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揚科多么愛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