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騰起一種力量——《愛因斯坦和小女孩》的解讀
文中的父親說愛因斯坦是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人,這涉及到有關愛因斯坦的所取得的科學成就的知識,這一點教師必須要講,只有講了,學生才能明白父親的話的由來。教師可以打出幻燈,如:
●1905年3月到9月,26歲的愛因斯坦在這短短的半年時間,愛因斯坦即在“光、電、熱”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有人評說,即使他就此放棄物理學研究,即使他只完成了“光、電、熱”三方面成就的任何一方面,愛因斯坦都會在物理學發展史上留下極其重要的一筆。因為他撥散了籠罩在“物理學晴空上的烏云”,迎來了物理學更加光輝燦爛的新紀元。
●1915年到1917年,愛因斯坦又在三個不同領域中分別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1915年最后建成了被公認為人類思想史中最偉大的成就之一的廣義相對論以外,1916年在輻射量子方面提出引力波理論,1917年又開創了現代宇宙學。
●上世紀末,西方國家評選20世紀的“千年思想家”,匯集全球一個月投票結果,馬克思居第一,愛因斯坦居第二。
●上世紀末,加拿大《環球郵報》邀請全球評選千年百位名人,結果是,愛因斯坦列第一。
而小女孩認為愛因斯坦不偉大,正是因為年幼的她不知道愛因斯坦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她只是以她的眼光來看愛因斯課,說他是一個連衣服也穿不整齊的人,怎么能是“最偉大的人”呢?
那么,讀這篇課文,接觸這個故事,愛因斯坦又會給讀者留下怎樣的印象呢?
不會整理:“長著一頭蓬亂的灰白頭發”的“蓬亂”一詞,可看出;“只見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長,整個人就像裹在一張大被單里,腳下趿拉著一雙臥室里穿的拖鞋”“工作室很大,到處擺著書架和書,屋子中間擺著一張辦公桌,桌上的東西亂得一塌糊涂”——衣服的不合身,穿著臥室里穿的拖鞋走到街上來,說明他的不講究穿著。——當然,從以上字句里,也可以看出愛因斯坦是個工作狂。因此,從表面的“不會整理”,也可以感受到愛因斯坦的“不拘小節”。教學到尾聲,可以再次回到這些話上來,再引導學生思考到“不拘小節”。事實上,“不會整理”是一個缺點,但是,人不是神,人總是有缺點的。名人也有很多缺點,缺點不可怕,關鍵是你有足夠的優點,當你有了足夠的優點,缺點也可愛。因為人們是在你的優點下看缺點的。你的優點不夠亮,那么人們可能是在你的缺點下看你的優點,優點也就不“優”了。
勤于思考:“他一邊埋頭走路,一邊像是在思考著什么”“他仍是衣杉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頭沉思。”“一邊……一邊”“一面……一面”最能體現無時不處于思考中的愛因斯坦。前文講到的愛因斯坦向小女孩道歉,極有可能的情況是,愛因斯坦真的以為是自己撞上了小女孩,因為他邊走路邊思考,分不清是小女孩撞了他,還是他撞了小女孩。
謙和平易:明明是小姑娘邊走邊玩,“一下子撞上了”迎面而來的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卻先于小姑娘說:“對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愛因斯坦說過:對于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于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從他對小女孩的一聲極其自然的“對不起”中,我們多少能夠感受到他對這句話的踐行。打斷小女孩的話,謙虛地說“哦,他只講對了一半,我是愛因斯坦,但并不偉大。”“她教我怎樣穿戴,怎樣放東西和布置房間。我呢,什么也幫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數學作業。” 當小女孩說“你得學會自己照顧自己”時,他說:“呵,小教授,請你再教教我。”“只好”“再教教我”都可以看出愛因斯坦的謙和平易。整個事件中,愛因斯坦從不認為自己是個大科學家,和小女孩是完全平等的,這也正印證了他說的:“我自己不過是自然的一個極微小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