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高年級教學案一體化探索——《二泉映月》設計啟示
* 選一選:(課件顯示)月光似水,靜影沉璧,阿炳撫琴在 (演奏 彈奏 傾訴)。他要通過琴聲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阿炳心中那“積淀已久的情懷”是 (嘆息?眼略?演)為什么這樣選?說說理由。
* 理一理:(課件顯示)那是一個怎樣的意境!那是在(地點),那一天(環境),……?眼略?演一個個音符在跳動,那是阿炳的(心)在唱;一句句樂曲在激蕩,那是阿炳的(血)在流淌;一個個段落在跌宕,那是阿炳的(靈魂)在飛揚,整首樂曲是阿炳(靈感)的升華,(精神)的暢想。∧鞘前⒈闹械模ǜ瑁
* 你認為剛才研讀的章節和填空,哪些最使你感動或寫得最美,請選一兩處再次品讀、體會、背誦、銘記。
四、觀看錄像,欣賞樂曲,拓展延伸
1. 播放錄像:(人們憑吊阿炳塑像的情景,伴以《二泉映月》那靈動的聲音。
* 再次欣賞樂曲,請用詞或句寫下此時的感受:樂曲 情感 (此時學生寫下了一連串的詞句,與課始相比,學生嘗到了成功的樂趣。
(根據討論生成板書:樂曲:委婉→ 跌宕→舒緩 情懷:思念→抗爭→向往)
*(課件顯示):“此曲只應天上有”!抖吃隆妨鞣及偈,瞎子阿炳永垂不朽。
2.補充閱讀:(略)(可作機動)
3.寫一段話,描寫月夜的優美景色,書后題4的詞語可供選用。
4.你還想設計什么作業?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還想探究什么?
專題訪談
問:什么是教學案一體化?
答:它是將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有機整合的一種教學設計。從本案看,它既顯示了教師的“教”的過程,更能展示學生“學”的過程,師生目標追求明確,共同活動,共同發展,共同生成。
問:您是怎么想到要這樣設計的?最初的靈感是怎么生成的?
答: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一種是整堂課教師、學生都在讀書、討論、交流,可謂是熱熱鬧鬧的(常見的公開課便是如此),可是課后書面檢測的效果并不好!存在讀、說與聽、寫的明顯脫節現象。不少教師感到困惑:課上討論明明是這樣理解的,為何一做就錯?第二種情況是書面作業放在課后做,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學生很反感!加上層層級級的評價機制不改,對教師、學生的評價不解放,各種練習冊屢禁不止,學生苦啊!怎樣使新課程背景下的素質教育經得起檢測,我們在尋找素質與應試的最佳結合點。于是,想到了進行教學案一體化的探索。
問:教學案一體化把整個教學過程在學習課文前呈現給學生,這樣會造成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嗎?
答:不會的。教學案顯示的是一個“教”與“學”的流程,并不是教師解讀文本的答案,對教師、學生、文本對話過程中的生成內容,教學案上不顯示或若隱若現。例如, “識記字詞”環節中“你認為還有哪些生字詞的讀音、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請寫下來”,便是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設計;研讀課文時,“你認為可以設計哪些問題,最能幫助我們進一步學習課文?”“自選一個問題重點探究”等都是重在培養學生提出探究的話題、進行選擇性學習的舉措。不要忘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