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凱勒教學案例
每學期初,學校都會一如既往地開展公開課教學,這學期,打開課本便被海倫.凱勒那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于是便和學生們一起走進海倫.凱勒,共同學習一篇名為《海倫.凱勒》的文章。
一、 教材分析
《海倫.凱勒》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為 “有志竟成”。
《海倫.凱勒》這篇課文教學目標如下: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兩條綠線內的2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結合語言環境,了解課文中引號的用法。4.體會海倫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
小學生沒有可供借鑒的生活經驗和情感儲備,對海倫“不幸”的命運,“艱難”的成長過程和“永遠留在世人心中”的“奮斗精神”不容易產生共鳴,因此,讓學生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走進海倫的內心世界,體會海倫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是本文的教學重難點。
為了讓孩子真正體會海倫.凱勒的內心,真正走進海倫.凱勒,我在上課一周之前便推薦孩子閱讀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主動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再讓學生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走進海倫的內心世界,體會海倫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
二、課件設計
我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服務教學為宗旨,在課件設計上我沒有過多的花哨,只是出示了海倫.凱勒不同時期的照片,幫助學生更好地直觀認識海倫.凱勒,記住她的模樣,導入課文。再利用幻燈片突出重點段(兩段表現海倫凱勒不屈不撓的句子),再配上我從網上找的海倫.凱勒的有關資料和贊揚海倫凱勒那不屈不撓精神的曲子以及名人名言,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理解課文、突破課文的重難點。
三、教學設計過程
我用兩課時完成了我的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我讓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致內容,然后檢查學生學習生字和課文的預習和朗讀情況,最后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推薦學生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了解海倫生活的背景,感受海倫的不幸,搜集有與不幸命運勇敢作斗爭的名言名句,學習不屈不撓精神,為第二課時的學習打基礎。
第二課時:我通過“創設情境導入——引導深讀、理解課文——選擇性講解課文——感悟海倫.凱勒”等環節來學習理解課文、鞏固課文。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參與的熱情,精心創設“感悟海倫.凱勒”的環節,意在讓學生在感悟課文內容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這篇課文講了海倫遭受了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的極大不幸之 后在老師的鼓勵和指導下刻苦地學習知識,表現出了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文章就是通過海倫學習盲文,練習說話兩個具體的事例來體現她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在教學中,我也緊緊圍繞這一條線組織教學,幫助學生緊扣課文重點內容,抓住課文中兩段最能體現海倫“不屈不撓”的句子,滲透領悟。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我通過語言的描述,讓學生通過想象等體驗方法,讓學生嘗試走進海倫的世界,感悟體會海倫的“不屈不撓”,受到情感的熏陶,并隨即進行朗讀指導。在這個教學環節,我作了如下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