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凱勒》教學案例
《海倫.凱勒》,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梗概。我把它作為研究課素材,之所以選擇它,是因為我自己喜歡,同時希望像介紹好朋友一樣,把它介紹給學生,巧妙地進行名著推介工作,借此把學生的閱讀品質提高一個層次:讀好書,讀中外名著。因此,課的設計煞費苦心:
一、把原著帶進課堂。
為了及時補綴課堂效果需要的知識,我把原著帶進課堂,并盡量爭取最大程度地使用它:
1、開課時:“為了學好這篇課文,我給大家帶來了一本書。對,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看看封面吧。這節課,我們就與它一起,對海倫.凱勒進行深度接觸。本節課參與最積極的同學將獲得一項獎勵:我把這本書借給它看三天。”
2、講“沙利文老師對凱勒教育”時:“這個影響了海倫一生的人物對海倫都做了些什么教育呢?書本用的是春秋筆法,廖廖幾筆帶過,讓我們看看海倫的傳記里怎么說。”
3、講“水的學習”時:這次關于“水”的學習對海倫意味著什么?讓我們看看海倫自己是怎么描繪的?
原著細節的大量補綴,使得課文的深度得到最大程度開拓,學生被深深地打動了。課后,他們自覺地借原著來看,討論原著,授課目的達到。
二、 抓住幾個點,深深打動學生。
什么樣的書才是好書呢?結論只有一個——能深深打動讀者的書。因此,這節課的任務之一,就是抓住幾個點,對之進行深度開掘,使之打動學生。
1、“不幸的小海倫,在生了一場重病之后,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天哪,誰能想到,當時她才是一個一歲半的娃娃呀!從此,小海倫與有聲有色的世界隔絕了。她面對著的是無邊無際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
(1)什么是隔絕?你與世界隔絕嗎?你用什么來感受這世界?(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巴說)眼看、耳聽、嘴說,是我們觸摸這世界的主要方式。海倫能看嗎?(不能)能聽嗎?(不能)能說嗎?(不能)引讀:
“從此,小海倫與有聲有色的世界隔絕了。”此時,學生已讀得心痛。
(2)什么是無邊無際?(空間上的:這兒,那兒,哪兒都是黑暗;時間上的:昨天,今天,明天,永遠都是黑暗)引讀:“她面對著的是無邊無際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此時,學生的有感情朗讀顯示他們已深深地被深切同情的情緒浸染了。
2、“這種完全靠觸覺學習說話的方法,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1)默讀課文,劃出她又面臨什么樣的困難?
(2)請人上臺演示:一人閉上眼睛,把手放在另一人臉上(此人扮演海倫),另一人無聲地講話。問“海倫”聽見了嗎?這次模仿給你什么感覺?(“這種完全靠觸覺學習說話的方法,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這一感受是學生在感同身受后由衷發出來的。
3、借余秋雨對海倫.凱勒及其作品的高度動情的評價:一個歌手,可以不太了解文學,但不能不了解海倫.凱勒,不能不了解她的代表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她在文章中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人,看那些幫助過我的人們那親愛的面容;第二天,我要起個大早,看寧靜的黑夜怎樣漸漸遠去,壯麗的黎明怎樣慢慢到來;第三天,我要看這世上最平凡的人,他們怎樣起床、穿衣、吃飯、工作。當這短短的三天馬上就要過去,永久的黑暗再次向我襲來時,我不會懊悔說還有多少東西沒有看到,因為,這三天內所看到的,已經足以(照亮我整個的人生)”這后半節是學生由衷地發出來的感慨。可見,學生已經被海倫.凱勒征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