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說課稿
教材解讀
《二泉映月》是蘇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本五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濃縮了民間音樂家阿炳艱辛苦難的一生,記敘了《二泉映月》這首名曲的形成過程,再現了《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表現了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
《二泉映月》是一部傳世之作。通過查閱資料,我了解到作者以自己辛酸痛苦的人生體驗,經過長期的積淀創作出這首動人心弦的樂曲。樂曲向人們傾訴了對他坎坷的一生,既有對人生的無奈,又有對痛苦生活無盡的憤怒與抗爭,其中纏綿不盡的愁思、慨嘆,動人心弦。
音樂本是天籟之聲,只有熱愛生活,熱愛音樂的人才能聽懂;文字本是有溫度的,只有熱愛生活,善于品詞析句的人才能感受得到。本文的重點應落在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方面,進而了解阿炳生活坎坷,學習阿炳不向命運屈服,勇于抗爭的精神,領會曲子的意境。同時,使學生學會正確面對困難、挫折。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夜景色和由琴聲聯想《二泉映月》樂曲豐富內涵的語句的意思。
3、通過朗讀訓練,感受民間藝人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學習他敢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在第五自然段創設音樂情境,讓學生在傾聽、感受、朗讀、感悟中深切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并能熟讀成誦。
教學準備: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搜集有關《二泉映月》及主人公阿炳的有關資料。
學情分析
樂曲柔中帶剛,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這是一位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學生不易產生共鳴。阿炳生活的年代距學生較遠,學生對其坎坷經歷及情感的理解是難點。對樂曲內涵的理解是重點。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明白,物是人非,經歷就是財富。苦難也許是人生為我們打開的另一扇窗,苦難也許就是一筆財富。可通過三點解決:1品讀文字,在研讀文字的過程中,領悟阿炳借“樂聲”傾吐自己的“心聲”。2聽曲子,在鑒賞中體味韻律美,與語文的審美功能相結合。3讀中悟,悟中讀,在批注中靜思,在與同學交流中引發思維碰撞。
媒體運用:多媒體、ppt課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預設:
一、介紹課題及作者、欣賞名曲《二泉映月》。
讓學生談談從這悠揚的琴聲,你聽到了什么?(板書:苦難、凄涼、抗爭、懷念)。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阿炳為什么能創造出如此高超的樂曲?)
2、認識詞語,整體感知課文。
三、學習課文第二、四、三自然段。
1、拿出筆來,快速瀏覽課文,從課文中找出帶有“聽”的句子。
2、課件出示第二節,指名讀。問:小啊炳聽到了奇妙的聲音了嗎?引入第四段教學。
3、教學第四段。激情:為什么沒有聽到“奇妙”的聲音?
4、從“雙目失明”、“賣藝度日”來幫助學生理解。設計:“閉眼感受”環節。引入第五段教學。
四、學習課文第五自然段。
1、問:他為什么要把這些通過琴聲來傾吐給月夜呢?讓學生感受啊炳的孤苦伶仃。
2、指導朗讀。讀出起初的委婉連綿,高潮部分的升騰跌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