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 說課稿(精選7篇)
二泉映月 說課稿 篇1
教材解讀
《二泉映月》是蘇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本五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濃縮了民間音樂家阿炳艱辛苦難的一生,記敘了《二泉映月》這首名曲的形成過程,再現了《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表現了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
《二泉映月》是一部傳世之作。通過查閱資料,我了解到作者以自己辛酸痛苦的人生體驗,經過長期的積淀創作出這首動人心弦的樂曲。樂曲向人們傾訴了對他坎坷的一生,既有對人生的無奈,又有對痛苦生活無盡的憤怒與抗爭,其中纏綿不盡的愁思、慨嘆,動人心弦。
音樂本是天籟之聲,只有熱愛生活,熱愛音樂的人才能聽懂;文字本是有溫度的,只有熱愛生活,善于品詞析句的人才能感受得到。本文的重點應落在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方面,進而了解阿炳生活坎坷,學習阿炳不向命運屈服,勇于抗爭的精神,領會曲子的意境。同時,使學生學會正確面對困難、挫折。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夜景色和由琴聲聯想《二泉映月》樂曲豐富內涵的語句的意思。
3、通過朗讀訓練,感受民間藝人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學習他敢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在第五自然段創設音樂情境,讓學生在傾聽、感受、朗讀、感悟中深切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并能熟讀成誦。
教學準備: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搜集有關《二泉映月》及主人公阿炳的有關資料。
學情分析
樂曲柔中帶剛,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這是一位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學生不易產生共鳴。阿炳生活的年代距學生較遠,學生對其坎坷經歷及情感的理解是難點。對樂曲內涵的理解是重點。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明白,物是人非,經歷就是財富。苦難也許是人生為我們打開的另一扇窗,苦難也許就是一筆財富。可通過三點解決:1品讀文字,在研讀文字的過程中,領悟阿炳借“樂聲”傾吐自己的“心聲”。2聽曲子,在鑒賞中體味韻律美,與語文的審美功能相結合。3讀中悟,悟中讀,在批注中靜思,在與同學交流中引發思維碰撞。
媒體運用:多媒體、ppt課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預設:
一、介紹課題及作者、欣賞名曲《二泉映月》。
讓學生談談從這悠揚的琴聲,你聽到了什么?(板書:苦難、凄涼、抗爭、懷念)。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阿炳為什么能創造出如此高超的樂曲?)
2、認識詞語,整體感知課文。
三、學習課文第二、四、三自然段。
1、拿出筆來,快速瀏覽課文,從課文中找出帶有“聽”的句子。
2、課件出示第二節,指名讀。問:小啊炳聽到了奇妙的聲音了嗎?引入第四段教學。
3、教學第四段。激情:為什么沒有聽到“奇妙”的聲音?
4、從“雙目失明”、“賣藝度日”來幫助學生理解。設計:“閉眼感受”環節。引入第五段教學。
四、學習課文第五自然段。
1、問:他為什么要把這些通過琴聲來傾吐給月夜呢?讓學生感受啊炳的孤苦伶仃。
2、指導朗讀。讀出起初的委婉連綿,高潮部分的升騰跌宕。
3、學生練習朗讀。
五、總結課文。
1、學生朗讀課文的最后一段,感受《二泉映月》在中國乃至國際上的地位。
2、幻燈片打出:1978年,小澤征爾應邀擔任中央樂團的首席指揮,席間他指揮演奏了弦樂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動得熱淚盈眶,呢喃地說:“這種音樂只應跪下來聽。”)進一步感受阿炳對命運抗爭、對光明向往的這種不屈的精神!
3、在音樂中結束本節課。
苦難本來給人們帶來了什么?悲痛、哀傷、哭泣。但是對一個生活的強者,對于敢于和命運抗爭的人來說,苦難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同學們讓我們勇敢地面對苦難吧!下課。
附板書設計:
二泉映月
聽:苦難 凄涼 抗爭 懷念
聽:嘆息 哭泣 傾訴 吶喊
二泉映月 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二泉映月》。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方面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說教材
《二泉映月》這篇課文是選自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二單元,濃縮了民間音樂家阿炳艱辛苦難的一生,記敘了阿炳創作這首名曲的過程,再現了《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表現了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整篇文章語言美、意境美、韻律美,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其中蘊藏的內涵和意境,并通過朗讀表現出自己的內心體驗。音樂本是天籟之聲,只有熱愛生活,熱愛音樂的人才能聽懂;文字本是有溫度的,只有熱愛生活,善于品詞析句的人才能感受得到本文的重點應落在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方面,進而了解阿炳生活坎坷,學習阿炳不向命運屈服,勇于抗爭的精神,領會曲子的意境同時,使學生學會正確面對困難、挫折。我計劃用兩課時來講這篇課文,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已學會課文的生字詞,初步理解課文大意,了解阿炳的不幸遭遇、《二泉映月》的創作背景。下面我主要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
說教學目標
第二課時我設下兩個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二泉映月》的琴聲變化和琴聲所表達的豐富內涵。
②感受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學習他敢于與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說教學重、難點
①在第五自然段中創設音樂情境,讓學生在傾聽、感受、朗讀、感悟中理解文字內涵,熟讀成誦。
②通過有感情朗讀,體會《二泉映月》的琴聲變化及所表達的豐富內涵。
二、教學方法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但篇幅較長,難點較多。由于文中阿炳生活的那個年代離現在的孩子也比較遙遠,對于缺乏生活經歷的小學生來說領悟文章的中心以及樂曲所表達的情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將采用“創設情境,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的方法來進行本課時教學,以情感為紐帶,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置身于豐富的情感體驗之中,把蘊含于語言材料中的情感內涵讀懂、悟透,以此獲得真真切切的情感體會,從而體現“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通過在閱讀中品味語言文字,揣摩文章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來實現重難點的突破。
三、教學過程
本堂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三部分:(一)導入新課程,創設情境。(二)品讀琴聲,體會內涵。(三)總結內容,課外延伸。
(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
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在一個中秋之夜,阿炳在鄰家少年的攙扶下來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泉聲,勾起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縱有千言萬語又將對誰說?他是個民間藝人,此時他要借琴聲來傾吐自己積淀已久的情懷。
(這里我運用一個過渡性的小結,既回憶了前節課的內容,又創設了情境,引出下部分的學習)
(二)品讀琴聲,體會內涵
1、當時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結合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誰能有感情地讀一讀第5自然段的前面三句話,把我們帶入當時情景?
(我提出問題,通過學生的自讀自練,指名讀,再進行評價。有目的地朗讀,把學生帶入文本)。
2、隨后,課文用優美的文字描繪了琴聲的旋律變化和其中包含的豐富內涵。這段文字描寫很有特色,請大家反復朗讀比較,看誰能體會到這段文字在表達上的特點。
(提出閱讀要求,學生自讀自悟,其間巡視,個別交流、點撥。這部分的設計可讓學生在教師先點明的基礎上,放手自主閱讀,自主學習。
3、播放樂曲《二泉映月》,學生自學。
4、誰能說說你的體會、感受?
(指名學生談感受,教師適當點撥,根據回答小結特點:①三次寫到旋律變化,又三次寫到旋律表達的內涵;②語句表達整齊。提示學生注意觀察句中的部分詞語,如:贊嘆、懷念、思索;表達、抒發;愛、愛、愛、愛)
5、要求學生用不同的讀書記號分別劃出描寫旋律變化和旋律內涵的句子。
6、指名讀,完整體會這段文字。
7、引導質疑
①師:同學們,剛才讀的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聲旋律和表達的感情,課文寫得清楚、明白,但你是否感覺還有哪些句子或詞語體會還不夠深呢?
(引導質疑,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讓學生懂得怎樣在閱讀中思考,怎么發問,尋找作者的思路,提高閱讀能力,從而實現以讀代講,讀中感悟)
②師:哪些詞語寫出了琴聲旋律的變化及優美呢?樂曲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呢?請再默讀第五自然段,找出有關語句。
(引導學生親歷閱讀,走進文本深處,感受語言色彩,體會文本情感,在研讀過程中,感悟內涵,回味無窮)
③播放配音朗讀,體會“委婉連綿”、“升騰跌巖”、“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蕩”等詞語的意境。
8、開展朗讀比賽
①師:同學們,通過剛才的聽讀欣賞,我們對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下面,開展一次朗讀比賽,全班分四個組,每組推薦一名選手,看哪一組奪冠,其它同學都是評委,都有權發表你的觀點。老師建議,為賽出好成績,大家各自先朗讀一遍,作好充分準備。
(以競賽為切點,掀起朗讀高潮,激起學生更大的興趣。以“趣”教學,更能使學生讀出感情,讀出享受。)
②四位選手依次朗讀,給予評價,評出冠軍,對其他三位予鼓勵,最后請冠軍談獲勝經驗。
(這個環節設計以學生為主體,親身參與閱讀體驗,學生的學習情緒更加高漲)
9、師:同學們,剛剛精彩的閱讀競賽已暫時落幕,現在有更大的挑戰,你們敢不敢接受?請把第五自然段練習朗讀,試著背誦下來。
(這部分的設計,我讓學生高漲的學習情緒繼續保存,迎接更高一層的挑戰)
(三)總結內容,課外延伸
1、師:同學們,第一課時的時候,老師讓大家用“聽了《二泉映月》,我想說——”的句式談了第一次聽《二泉映月》這首曲的感受,現在,通過學習課文,再來聽這首《二泉映月》,你一定會說出更多的感想,阿炳把人生的體驗和追求通過樂曲告訴了我們。此時,你想對阿炳說些什么?請把想說的話寫下來。
(學生在一次次的朗讀中,讀懂了樂曲,融進了阿炳的內心,再來練習寫話,就會有感而發,水到渠成)
2、指名學生上臺交流體會
(讓學生在讀后感悟、深刻理解全文的基礎上,動腦筋,對對子,既拓寬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又領悟到文章的意蘊美,琴聲的意境美)
四、板書設計
二泉映月
琴聲 傾吐…… 情懷……
委婉連綿 贊嘆……懷念……思索……
升騰跌宕 表達了……抒發了……
舒緩而又起伏 他愛……他愛……
恬靜而又激蕩 他愛……他愛……
二泉映月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叫陸少偉,來自被譽為海南的西伯利亞——東方市江邊中心學校。黨的政策真好,現在我們山里的孩子們也和城里的孩子一樣,能通過遠程教育資源來快樂學習!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資源。今天,我將為大家闡述自己如何引領著孩子們學習《二泉映月》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
一、說教材
《二泉映月》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9課,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盲人阿炳創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表現他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這篇文情皆美的文章,適宜朗讀感悟。因此,教師充分發揮網絡資源的作用,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從而披文入情入境。同時,學生的觀點與想法也能在課堂上交流,可以激發他們對話交流的渴望,更能激起他們的成就感。
二、說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特點,我預設了如下三維目標。
1、能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夜景色和由琴聲聯想《二泉映月》樂曲豐富內涵的語句的意思。
2、通過朗讀和背誦課文的訓練,感受民間藝人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學習他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四、五自然段。
三、說重難點
了解阿炳坎坷的人生,關注《二泉映月》這首名曲的“孕育”過程。
四、說教法學法
先是利用下載的音樂、圖片等資源,為學生創設情境。因為學生們都來自山區,信息資源渠道狹窄、閉塞,所以學生對阿炳的生平、樂曲的內涵了解很少。而課文呈現給學生的又只是文字符號,對于缺乏生活經驗的小學生來說,領悟文章的中心以及樂曲所表達的情感,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通過遠程教育資源輔助,再現情景,讓學生形象感知,從內心深處先喚起他們對阿炳那坎坷的經歷之情。再通過以讀為主、讀中感悟,以情感為紐帶,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置身于情感體驗之中,把蘊含于語言文字中的情感讀懂讀透,以獲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體現“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五、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感情引入。
先投影播放惠山的圖片,引導學生欣賞,感受二泉的美景。再以這樣的語境過渡:同學們,在一個中秋之夜,阿炳在鄰家少年的攙扶下來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靜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見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聲縈繞在他的耳畔……。通過這樣的引入,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感情也自然地融入到阿炳那不幸的遭遇中去。
(二)體驗一段人生
1、先讓學生自讀第4自然段,找一找、劃一劃,看看這個時候的阿炳,他在做什么,他正在想什么?再通過交流、指名說一說。最后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朗讀指導,使學生理解阿炳的坎坷經歷。
2、品讀,感悟阿炳的坎坷人生。
①文中有一段文字精辟地概括了阿炳十多年來遭遇的人生變故,請學生找一找文中描寫阿炳坎坷人生的句子,讀一讀。
②緊緊圍繞“漸漸的、漸漸的…”這句話,引導學生在有感情地去反復朗讀,反復涵詠,揣摩意蘊,配上音樂,把學生自己的理解與情感體驗化入瑯瑯的書聲中。讓學生在感知阿炳的嘆息、哭泣、傾訴、吶喊的情況下,逐漸深入阿炳的內心深處。十多年的坎坷經歷、身心的巨大的折磨,讓學生在音樂中想象;在朗讀中感悟、滲透!濃重的為學生定下感情基調,為下文服務。
③學生小練筆。教師先描述,創設情境,再啟發學生想象阿炳孤苦無依、賣藝度日的畫面,然后讓學生把想象到的下來,最后指名學生說,使學生真正感悟到阿炳的坎坷人生。
(三)理解一首曲子
課件展示:二胡曲《二泉映月》,先讓學生潛心、專心的聽一遍樂曲。先聽,再說,最后接觸文本。我本著“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的方法讓學生從每一種琴聲所寄托阿炳怎樣的思想感情分三個步驟來讀,使他們讀懂讀好。接著更深一層讓學生帶著感悟來讀好,讀中感悟,悟后再讀,在一次次的朗讀中,一次次的提高中,學生讀懂了樂曲,融入了阿炳的內心世界。
(四)課外延伸
通過課件補充日本音樂指揮家小澤征爾聽了《二泉映月》后的感受。他是這樣說的:“這首樂曲太感動人了,像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小澤征爾跪的是對命運抗爭、對光明向往的這種不屈的精神!小澤征爾說要跪下來聽《二泉映月》。今天的我們該怎樣去聽《二泉映月》?播放音樂《二泉映月》,讓學生聽,交流,談體會。
板書設計:
坎坷 (二泉映月)誕生 傾吐
二泉映月 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當中的第9課《二泉映月》。
一、教材分析
《 二泉映月》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盲人阿炳創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表現了他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對于《二泉映月》這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其中蘊藏的內涵和意境,并通過朗讀表現出自己內心的體驗,但本課篇幅較長,難點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樂上的專業術語,而且阿炳生活的那個年代離現在的孩子也比較遙遠,對于缺乏生活經驗的小學生來說,領悟文章的中心以及樂曲所表達的情感,有一定難度。于是,我采用“創設情景、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的方法進行本課教學。以情感為紐帶,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置身于濃濃烈烈的情感體驗之中,把蘊含于語言文字中的情感讀懂悟透,以獲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體現“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學會本課19個生字,綠線中的10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夜景色和由琴聲聯想《二泉映月》樂曲豐富內涵的語句的意思,并能選用部分詞語寫一段話,來描寫自己所觀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過朗讀和背誦課文的訓練,感受民間藝人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學習他敢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引領學生聯系課文內容,體會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和這首名曲的豐富內涵,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所在。
四、教學時間: 三課時。
五、教學過程:
本堂課的教學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利用多媒體播放樂曲《二泉映月》(節選),讓學生談談聽完樂曲后的感受(悠揚、婉轉、悲傷、深沉、優美、高昂……)教師相機介紹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板書課題:二泉映月
第二部分:了解坎坷、感悟情懷。
這一部分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為后面感悟琴聲內涵定下感情基調。由于年代比較遙遠,學生了解也不甚多,因此我采用了“一唱三嘆”的朗讀方法,大量的補充資料。一、展現二泉美景圖片,加上老師的介紹,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阿炳心中美麗的二泉。二、啟發學生想象阿炳孤苦無依、賣藝度日的畫面,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阿炳的坎坷經歷。三、通過老師的描述來感受阿炳的“人窮志不窮”,不向命運屈服的骨氣。緊緊圍繞“漸漸的、漸漸的…”這句話,一唱三嘆,在感知阿炳的嘆息、哭泣、傾訴、吶喊的情況下,讓學生逐漸深入阿炳的內心深處。十多年的坎坷經歷、身心的巨大的折磨,讓學生在音樂中想象;在朗讀中感悟、滲透!濃重的為學生定下感情基調,為下文服務。
第三部分:品讀琴聲,體會內涵。
在前面扎實的鋪墊上,學生來真正體會琴聲的內涵。這一部分教學本著“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的方法,讓學生從讀懂到讀好。首先是讀懂,讓學生潛心、用心的聽一邊樂曲。先聽,再說,最后接觸文本。符合人的整個人知過程,強化思考,水到渠成。接著更深一層的讀,問:樂曲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對于這些原因的理解也就深入內心感悟至深了。接著就是帶著感悟來讀好,讀中感悟,悟后再讀,在一次次的朗讀中,再一次次的提高中,學生讀懂了樂曲,融入了阿炳的內心。
四、說話練習、拓展延伸
1、現在你就是那個中秋之夜攙扶阿炳來到二泉的少年,請把你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用一句話說出來。
2、同桌練習說。
3、指名說,評議。
五、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1、課文生動地記敘了盲人阿炳創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表現了他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請同學們再次欣賞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升華感受樂曲傳達的豐富內涵。
2、課下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樣全身心地體驗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用本課所學的描寫月夜的詞語寫一段話: (也可書寫本課生字,作業體現自主性)
附板書設計:
月光似水 靜影沉壁
二泉映月
委婉邊綿 升騰跌宕
以上是我上課之前的一點思考,如有的不當,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多加指點!謝謝!
二泉映月 說課稿 篇5
我要說的是鄂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二泉映月》的第二課時。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生動記敘了盲人阿炳創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再現了《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表現了他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5自然段。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聯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艱辛歷程,感悟阿炳的滿腔情懷,體會琴聲的變化及其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一定的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習主人公敢于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從而體驗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和這首名曲的豐富內涵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構建,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為此本課我主要采用自學求索、以學定教,情境教學、激發想象,
1、自學求索、以學定教
課堂以學生自我活動為中心,根據自己的經驗積累參與討論、交流、歸納、激活學生的內在動因,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變繁瑣的“講”和“問”為適時的“啟”和“導”,學生變被動的“聽”和“答”為主動的“說”和“思”,課堂伊始,我讓學生針對題目再次質疑,你還想知道關于二泉映月的什么?確定本課時教學內容。
2、情境教學、激發想象
“在一定情境之中訓練語言事半功倍”,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感情”,教學中,我運用了許多“假設”讓學生在情境中走進人物的內心,通過朗讀、閉眼想像,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走近阿炳,進行有創意的閱讀,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三、說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目的不僅讓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學,在教學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先感知語言材料,自己讀課文,品讀感悟,滲透了“讀課文、思問題、寫畫面、悟感受”的學法,讀寫遷移,讀是吸收,寫是表達。
四、說教學流程
根據我在本課所采用的教學策略,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回憶美麗二泉;2、體驗坎坷人生;3、傾吐滿腔情懷;4、勇敢面對苦難。
1、回憶美麗二泉
上課開始,我就用音樂渲染氛圍,激情導入,讓我們跟隨著這優美的旋律進入我們的課堂,進入美麗的二泉世界吧!
學生齊讀課題后,我適時地讓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帶領大家再次神游美麗的二泉,學生讀句子、讀詞,在凄苦的背景音樂和優美的畫面將學生的深思凝聚起來,帶入一個優美的意境中。
接著引入主題:你還想知道關于二泉映月的什么?學生質疑:這首二胡曲是怎樣創作出來的?阿炳想通過這首曲子傳達什么樣的情感?
2、體驗坎坷人生
(1)隨著問題的提出,讓他們帶著問題自讀課文3-6自然段,學生很快便找到了第4自然段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經過,此時回顧課文第2自然段師父說:“等你長大后會聽到許多奇妙的聲音”與這一段中“阿炳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相對比,引發學生的疑問:難道這樣的聲音叫奇妙的聲音?為什么阿炳聽到的是嘆息、哭泣、傾訴與吶喊?
(2)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抓住第3自然段“雙目失明”“賣藝度日”兩個高度概括阿炳一生命運的詞語,讓學實際想象補白聯系生活走進阿炳。
第一步:感悟“雙目失明”
讀這個詞只要幾秒鐘,可是“雙目失明”對一個人的打擊是怎樣的呢?阿炳看到了嗎?他看得到嗎?阿炳再也看不見了,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是呀,在他眼前的除了黑暗還是黑暗,此時讓學生品讀重點句子“漸漸地……漸漸地……”
第二步:為了感受阿炳充滿苦難的現實生活,引領學生與文本深度對話,在感悟“賣藝度日”這個詞時,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看過的賣藝情景是怎樣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
也許……也許……也許
把你看到最真切的一幅畫面寫來(阿炳的年代畢竟離孩子們的生活太遙遠了,但他們用自己一顆善良而富有同情的心,憑借想象的翅膀走進阿炳)
孩子們一個個文思泉涌,這個說、那個說。
在寫話過程中,加深了對坎坷的體驗,再讀這句話,孩子們讀得時而深沉,時而傷心,時而激憤,時而倔強。
(三)傾吐滿腔情懷
在二十年代,在那個社會,有人聽懂他深沉的吧息嗎,有人關心他傷心的哭泣嗎?有人在意他激憤的傾訴嗎,有人理解他倔強的吶喊嗎?沒有、沒有、沒有,聽著、聽著阿炳將自己滿腔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看,他用擅抖的手拿起了二胡,聽,如泣如訴的琴聲,從琴弦上流泄出來。伴隨著《二泉映月》婉轉回蕩的琴聲,孩子們秉息聆聽。
阿炳用心演奏音樂,孩子們用心領悟音樂,所以在談感受時都很到位。
接著,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到直接描寫琴聲變化的句子,自己細細讀一讀、慢慢讀一讀,說一說你從琴聲中仿佛聽到了什么?從阿炳的心聲中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組織全班討論,聽三次不同的琴聲,想象當時的情景。
學生有了情感的積淀,對描寫阿炳創作《二泉映月》及《二泉映月》旋律的語句理解、體會得比較到位,此時趁熱打鐵,強化感情朗讀訓練收到了很好效果,教師的適機范讀,更是博得了學生的陣陣掌聲。
4、勇敢面對苦難
我通過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對聽《二泉映月》后,熱淚盈眶地說:“這種音樂只應跪下來聽”的態度,引導學生領會阿炳對命運抗爭、對光明向往的抗爭精神,極巧妙地突出了中心。
此后,再次感受《二泉映月》那動人心弦的樂曲,師生共同沉浸在樂曲的意境、人和的思索之中。
坎坷給人們帶來了悲痛、哀傷哭泣,但對一個敢于和命運抗爭的強者,苦難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們的生活也不會一帆風順,也會遇到一些溝溝坎坎。讓我們勇敢面對吧!
五、教學反思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讀此文,我便被文中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空靈意境所吸引,更被蘊藏于文字但又淋漓盡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當我聆聽完那舉世聞名的二胡獨奏《二泉映月》后,內心更是震撼!這是一篇適合朗讀,而且需要通過朗讀來感悟的課文。我該怎樣來指導學生朗讀呢?
1、主動探究、以學定教
本課的教學以“你還想知道關于二泉映月的什么?”為切入點誘導學生做出探究反應,學生通過探究思考達到發現問題,獲取知識的目的。
2、以讀為本、讀寫結合
這是一篇感情較為豐富的文章,完全可以讓學生從讀書去領會文章的內容。從讀中去把握文章的內涵,從寫中去鍛煉自己的實踐。
3、情境結合、激發想象
《二泉映月》是一首內涵非常豐富的二胡曲,但阿炳那苦難的生活離我們實在太遙遠,為此我運用了優美動人的語言讓學生在假設的情境走進阿炳,感悟阿炳的滿腔情懷。
4、樂隨文起、文伴樂悟
讓學生從樂聲中體會文本內涵,感受阿炳訴說的情懷,從文本品讀中更深地玩味樂聲,領悟阿炳用樂聲與命運抗爭的不屈精神。
二泉映月 說課稿 篇6
[教材解讀]
《二泉映月》是蘇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本五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濃縮了民間音樂家阿炳艱辛苦難的一生,記敘了《二泉映月》這首名曲的形成過程,再現了《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表現了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
《二泉映月》是一部傳世之作通過查閱資料,我了解到作者以自己辛酸痛苦的人生體驗,經過長期的積淀創作出這首動人心弦的樂曲樂曲向人們傾訴了對他坎坷的一生,既有對人生的無奈,又有對痛苦生活無盡的憤怒與抗爭,其中纏綿不盡的愁思、慨嘆,動人心弦
音樂本是天籟之聲,只有熱愛生活,熱愛音樂的人才能聽懂;文字本是有溫度的,只有熱愛生活,善于品詞析句的人才能感受得到本文的重點應落在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方面,進而了解阿炳生活坎坷,學習阿炳不向命運屈服,勇于抗爭的精神,領會曲子的意境同時,使學生學會正確面對困難、挫折
說目標
(1)知識目標:認知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
(2)能力目標: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重點詞句的品讀、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實際、有感情朗讀等方法,感悟
(3)德育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寫作意圖及人物反映的精神面貌,激發學生(品德)的情感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懂得在文中的意思
2、讀懂課文,通過品味語言文字,感受阿炳生活坎坷及熱愛音樂的感情,體會阿炳敢于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學會面對挫折
3、發揮語文的審美性,通過閱讀引導學生感受名曲《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四、五自然段
[說教法學法]
樂曲柔中帶剛,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這是一位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學生不易產生共鳴阿炳生活的年代距學生較遠,學生對其坎坷經歷及情感的理解是難點對樂曲內涵的理解是重點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明白,物是人非,經歷就是財富苦難也許是人生為我們打開的另一扇窗,苦難也許就是一筆財富可通過三點解決:1品讀文字,在研讀文字的過程中,領悟阿炳借“樂聲”傾吐自己的“心聲”2聽曲子,在鑒賞中體味韻律美,與語文的審美功能相結合3讀中悟,悟中讀,在批注中靜思,在與同學交流中引發思維碰撞
[媒體運用]
1.硬件媒體:計算機 投影儀
2.軟件媒體:文字 畫面 聲效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預設]:
一、音樂激情導入新課
1課前播放二胡曲導入(板書課題)
引發學生思考:昨天,通過預習課文,你對課題《二泉映月》有了哪些了解呢?
2了解學生生字詞掌握的情況
出示含有本課要求認識和要求學會的生字的詞語,學生認讀(課件出示生字詞3組詞語,分為會寫的、會讀的兩類、三組)
讀準字音(找一人讀,其他人聽讀、辨別)齊讀
〖學情預設〗學生在讀詞語時易把“倔強”的“倔”讀成“juè”、“勢不可當”的“當”讀成“dǎng”
〖教學策略〗若學生出現讀錯的現象,教師引導其他同學為其正音
二 閱讀課文以學定教
(一)一讀 匯報已知 以學定教
1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看看,你能讀懂課文的哪些內容?把你感受深的地方畫下來,在旁邊寫一寫相應的感受(可適時展示、交流)
2 集體交流讀懂的地方
〖學情預設〗
學生可能會匯報:了解到阿炳生活坎坷;
讀懂了他的師父也是飽經風霜;或是對他恩重如山;
課文兩次描寫了中秋節阿炳到二泉邊的情景;
……
〖教學策略〗
教師傾聽學生匯報讀懂的內容,對那些有同感的同學,要及時關注,適時補充估計學生通過預習及瀏覽能抓住情節方面的變化鼓勵他回答出即可一人讀懂的內容,可能大多數同學也懂只有一人讀懂的或許能啟發他人不同的客體對文章的感知是不同的,在課堂上匯報各自讀懂的內容,交流已知的方式能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關注學情,以學定教,調整接下來要引領學生探索未知】
《二泉映月》說課稿2
(二)二讀 品位語言 順學而導
以下內容隨學定教,順學而導,在學生閱讀時,教師引導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1 嘆人生之坎坷
(從第3小節入手)了解到阿炳生活窮困,受疾病折磨
(1)提問:你是從文章的哪些內容中體會到阿炳生活坎坷的?
(2)引導學生讀第3小節指名讀“十多年過去了,師父早已離開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整天戴著墨鏡,操著胡琴,賣藝度日”
a 就這一段內容,你有怎樣的感受?
b你們想象著阿炳賣藝度日的情景,再來讀讀這一小節,(點擊課件出現34句)除了體會到他生活坎坷之外,你還讀懂了什么?(愛生活,愛音樂,學生發表見解,)你感受更多的是什么?指名讀
2 品追求之多艱
(第4小節)體會阿炳的情感——無奈、痛苦、激憤、反抗
過渡:又是一個中秋夜,阿炳在鄰家少年的攙扶下,來到了二泉
請你繼續讀讀課文,看又讀懂了什么?
(1)(相機出示課件:他想起了師父說過的話,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經歷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讀一讀,你從詞句中體會到了什么?
a“想起了師父說過的話”師父說過什么?找出來,指名讀出,你聽懂了什么?再聯系這一句的上下文讀讀,看你讀明白了什么?
a 懂事什么意思?他聽懂師傅的話了嗎?如今他懂了嗎?你怎么知道的?
b 相機出示資料,喚起共鳴
過渡:苦難的遭遇,激活了他堅韌、剛強的品格
(2)十多年過去了,備受生活窮困和疾病折磨的阿炳坐在二泉邊,再次聆聽這淙淙的流水聲,想起了師父說過的話,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經歷,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學生讀“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情的傾訴,倔強的吶喊……”)出示此句,讀,讀懂了什么?讀進阿炳的內心深處;再讀,讀出自己的感悟
他似乎聽到的是誰的聲音?
自由放聲練讀此句,以至熟能成誦(出示課件,)檢查背誦
追問:嘆息說明了什么,哭泣說明了什么,傾訴說明了什么,吶喊說明了什么?
3明創作之規律
(第5小節)理解樂曲,體會并欣賞樂曲之美
(1)(課件出示:)阿炳的心顫抖起來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過琴聲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動著,流水月光都變成了一個個動人的音符,從琴弦上流瀉出來(課件出示)再讀,讀懂了什么?(心聲化為琴聲,琴聲發自心聲)
(2)同學們,聽啊,《二泉映月》誕生了,(放音樂片段)聽,就是這樣的旋律在幾十年前的二泉池畔久久地回響
a(靜聽后問)音符是有生命的語言是有溫度的請你再來讀一讀書中用文字描寫的有關《二泉映月》這首曲子的句子自己像靜靜地傾聽樂曲一樣,慢慢地讀一讀
b 配樂指導朗讀教師范讀(在朗讀中體會琴聲的內涵,走進阿炳的內心世界)
c阿炳想通過琴聲告訴人們什么呢?品評理解“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輕聲讀,讀后問:你有怎樣的感受?追問,他心中僅僅有這四種愛嗎?說話練習
(3)朗讀這一句話,結合課文來談心中有愛與創作間的關系
教師相機小結:
讓我們再次伴著音樂,品讀這些語句吧,看看能否從琴聲中,從字里行間讀懂阿炳的一生
〖教學策略〗
由嘆人生之坎坷到品追求之多艱至明創作之規律,隨著閱讀的深入,學生理解得也會越來越透徹讀讀、悟悟、讀讀、背背,在品讀中理解,在理解中提高,在提高中積累語言用簡單的方法教好學生,使他們領悟到多讀、多思、多交流,是最好的閱讀方法,
〖學情預設〗
學生在這一部分會越讀越投入無論是理解上,還是情感上都會層層遞進
三、總結全文,深化情感
1、(看板書,總結全文)
正是有了生活與感情的積淀,才會有《二泉映月》的問世
2、請同學們在課下再靜靜地聽一聽這首曲子,領悟其中蘊含的美
板書設計:
二
泉 熱愛音樂 心顫抖
映 阿炳 生活坎坷
月 向往光明 禁不住
附第二板書:
二 泉 映 月
一處幽雅景色
一生坎坷經歷
一腔美好情懷
一首不朽樂曲
二泉映月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盲人阿炳創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表現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
本單元的主題是“有志者,事競成”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去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和敢于同逆境、命運抗爭的精神。基于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根據新課程標準對五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所以我制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夜景色和由琴聲聯想《二泉映月》樂曲豐富內涵的語句的意思。
2、感受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學習他敢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4、5節。
教學重難點:體會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和這首名曲的豐富內涵。
二、說教法和學法
由于本課主人公阿炳生活的年代離我們現在的孩子比較遙遠,對于缺乏生活經驗的小學生來說,領悟文章的中心以及樂曲所表達的情感,有一定難度。于是,我采用“創設情景,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的方法進行教學。以情感為紐帶,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置身于情感體驗之中,把蘊含于語言文字中的情感讀懂讀透,以獲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體現“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三、說教學程序
承接第一課時的教學,教學伊始我讓學生用筆勾畫出文章中描寫二泉映月的好詞佳句,,既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又倡導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
緊接著,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用圖片展示了月夜美景創設了文章中詞語所體現的優美意境。我依次展示了“樹木蔥蘢、藤蘿搖曳、月光如銀、靜影沉璧、月光似水、水波映月、月光照水”等詞語的圖片。這些圖片的展示不僅深化了主題,而且也揭示出美景的熏陶是樂曲創作的前期基礎。
本堂課的教學重難點突破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音樂欣賞,創設情境。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播的本領,而在于善于激勵、喚醒、鼓舞。所以我在開課伊始,就讓學生傾聽樂曲,旨在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的興趣和情感。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到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激發了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的強烈愿望。聽曲后我讓學生談談聽這首曲子的感覺,并引出《二泉映月》曲名及其創作者——阿炳。
第二部分:走進阿炳,了解坎坷,感悟創作的艱辛歷程。這一部分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難點。我通過課件出示相關資料,讓學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敘述引讀課文內相關的段落三小節,從而感受阿炳的“人窮志不窮”,不向命運屈服的骨氣。緊接著讀文直奔重點段四、五自然段緊緊圍繞“漸漸的,漸漸地,他似乎聽到沉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這句話,讓學生反復朗讀,逐漸深入阿炳的內心深處。從而理解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沖動來源于他十多年的坎坷經歷與身心的巨大折磨,進而體會到他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
第三部分:品讀琴聲,體會內涵。用為什么這首樂曲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為什么它在國際樂壇上享有盛譽兩個問題,把學生引入學習第5自然段,讓學生品讀琴聲,體會內涵。這部分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難點,我先讓學生潛心、專心地聽一遍樂曲。先聽,再說,最后接觸文本。符合人們整個認知過程,強化思考,水到渠成。我本著“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的方法讓學生從每一種琴聲所寄托阿炳怎樣的思想感情分三個步驟來讀,使他們讀懂讀好。接著更深一層讓學生帶著感悟來讀好,讀中感悟,悟后再讀,在一次次的朗讀中,一次次的提高中,學生讀懂了樂曲,融入了阿炳的內心世界。從而體會了文章的中心,使人物形象在學生頭腦中突現出來。
第四部分:了解樂曲《二泉映月》的不凡成就。通過知識拓展補充人們對《二月映泉》樂曲的評價,尤其是對日本有名音樂指揮家小澤征爾先生 “這首樂曲太感動人了,像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中的“跪”字進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阿炳敢于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進而升華文章的主題。課文總結朗讀,音樂聲再次響起,曲到酣至,學生不僅強化了語言文字的積累,而且也記住《二泉映月》這首表達心聲的名曲,記住一個平凡的名字——阿炳。
四、板書設計 9、二泉映月
聽:嘆息 哭泣 傾訴 吶喊
感悟:人生如泉聲
傾吐:化心聲為琴聲
琴聲 ——— 情懷
委婉連綿 贊嘆 懷念 思考
步步高昂進入高潮 抗爭向往
舒緩起伏 恬靜激蕩 愛…愛…愛…愛 敢于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偉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