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插入學習單 引導學生深入文本 ——《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教學案例
稍微有些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彭德懷果斷和倔強的性格,在中共老一輩領導人中是極為典型的,“誰能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從來都不是他的作為。至于,后面課文中彭德懷表現出的種種不舍,我個人認為,是因為炊事員和警衛員們觸動了他內心的苦楚,和文中此時的“平靜”無關。即使有所觸動,他的內心里對士兵的愛一直都沒變。這也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他是“平靜”的。
我不知道,有沒有老師和同學對文本進行這樣的解讀有不同的意見。從課堂中的情況來看,沒有出現。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同樣也是件好事,因為打開了我們對文本理解的思辨空間。
這是教師對文本理解,力圖更高一籌的地方。這樣的思考,從語言文字出發,又回歸到語言文字,前后呼應、上下聯系,是教師解讀文本過程中應有的追求。
四、自己覺得在教學中有些遺憾的地方:
1、在后兩次彭德懷下達命令時,沒有強調內容,強調的是提示語。所以,學生在回答時,也希望學生回答“這里的不同是提示語的不同”。學生回答是“態度的不同”,其實這樣的回答就可以了,已經很不錯了。我卻還在等自己希望的答案,現在看來實屬畫蛇添足。
2、抓“平靜”,就是抓“更愛士兵”,這個時候回蕩到前文。突出環境的惡劣,應該抓前文中“饑寒交迫”“殿后”這幾個詞。出示紅軍長征艱難困苦環境的那幅畫,也可以讓學生,用語言描述一下,既是回顧課文,又是進行說的練習,一舉兩得,可以起到訓練的效果。教師口述,節約了時間,但是放過了一個好的訓練機會。
3、課堂上對于前面的“盯著”這個詞發現,表現得很匆忙,最后是我自己說出來的。對于這個詞的發現,應該給足時間,讓學生好好找一找,最后才自己說出來。這樣一來,如果學生找到了,是自己千辛萬苦發現的,會倍加珍惜;如果學生找不到,教師再點撥,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樣的好處就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得到了語文學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