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教學反思
人間處處有生活,生活處處有語文。閱讀是感悟、積累是過程、探索是發現,教會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多看、多聽、多想,從身邊的事物中獲取學習語文的信息。
《月光啟蒙》教學反思
《月光啟蒙》是根據我國著名“煤礦詩人”、民間文學家孫友田的《月光母親》改編的。課文回憶了自己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伴隨下,母親唱民歌童謠和講神話故事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
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打亂文本段落順序,抓住重點段落——文章的最后一小節讓學生有感情反復朗讀、細細品味。為了加深印象,我以最后一個自然段為起點,以母親吟唱的兒歌童謠為主線,幫助學生從歌謠內容、從自身和作者的感受、從母親的情感等不同角度去領會母親的啟蒙。教學時層層深入,環環相扣,讓學生在快樂中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首先,通過讓讓學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文中的五首歌謠,想畫面,感受畫面中景色之美,體會歌謠給我愛勞動,愛生活的啟蒙。學生讀得方式很多,用活潑的語氣讀,用舒緩的語氣讀,用拍手的方式讀等等。學生通過讀歌謠感受到童謠帶給自己的快樂,想到母親帶給作者的啟蒙,這既是對文本本身的遷移,又是對自己情感的遷移。其次,讓學生聽歌謠,感受母親唱歌時音韻之美,再從作者的感受出發,抓住“芳香”體會歌謠的音韻美,感受歌謠給予我們的啟蒙是熱愛民間藝術。第三,聯系母親勞累了一天還不忘摟著我,給我唱歌謠,還唱得如此動聽,如此悅耳,來體會濃濃的母愛。 通過這一部分的教學,學生對“母親把對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這句話的理解水到渠成。并且遵循了一般的閱讀規律,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與認識,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地去認識與掌握,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在教學完課文后,我又出示了《月光啟蒙》的部分原文,并深情并茂地娓娓讀來。“……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趕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課文中慈愛聰穎的母親與此時癡呆傻笑的母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反差沖擊著學生的心靈,喚起了學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不僅如此,我還找到了一首根據最后一小節課文改編的詩歌,這樣不僅讓課堂充滿活力,更延續著生命。
《月光啟蒙》第一課時教學心得
一遍遍淺吟低唱著這篇文質兼美的《月光啟蒙》,我深深地沉醉了,沉醉于那月色融融的美妙夏夜,沉醉于那血濃于水的母子親情。對照著感人至深的原文《月光母親》來細讀文本,本課的教學思路便逐漸清晰起來。3月23日上午,我在衛崗小學執教了第一課時,下面就談一談參加這次“課評”的教后心得。
一、深情導入,奠定基調。
在學生對所學課文完全未知的情況下,我希望我們滿懷深情的走入文本,就像一個在睡夢中已聞到花香的人睡眼惺忪地被牽入了玫瑰園,那樣自然,那樣不突兀。放棄了很多種導入方式后,一首曾經打動過我的《母親,我為你驕傲》讓我豁然開朗。這首歌旋律優美、深情、真摯,歌詞樸實而震撼人心,極富感染力。課前我沒有與學生交流,只是讓他們靜靜地聽這首歌,短短的幾分鐘,我能真切的感受到他們已被歌曲打動了。這是我預設的本課的感情基調,也是我所希望的學生與文本對話之前的狀態,不興奮、不冷漠、不疲倦、不焦躁,而是用一顆潮潤的、滿含期待的心等待著那個神秘對象的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