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教學反思
《月光啟蒙》教學反思
《月光啟蒙》是一篇蘊涵豐富的散文,節選自孫友田的《月光母親》。《月光母親》講述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對來看望她的兒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淚流滿面。《月光啟蒙》講述的則是詩人孫友田回憶自己童年時,在詩意的月光下,母親摟著他,唱起動聽的歌謠、童謠,講故事、猜謎語,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種下了文學的種子,點亮了心燈,一顆混沌的童心變得豁然開朗,得到了有益的啟蒙。課文以“民謠、童謠、故事、謎語”的形式,充分展露“母愛、童心、智慧”這一主題。讀過本課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感受:濃郁的詩情美,流淌著的親情美,蘊涵著的意境美,在字里行間無不流露。
本文語言優美,其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形象再現歌謠意境。教學中我將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民謠、童謠的深遠意境,從而深刻解讀母親豐滿的形象,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感激和懷念感情并感受民間文學的藝術價值作為教學重點。而將聯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特殊詞語的含義;憑借課文語言材料,理解編者用“月光啟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作為教學難點。因此,我將教學設計圍繞“一條主線,三種體驗”展開。以母親對作者的啟蒙為主線,一讀感悟月夜之美,二讀感悟歌謠童謠之美,三讀感悟母愛之美。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配合教學,營造月下啟蒙的情境,直觀展示母親動聽的歌聲,以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做到視聽結合,動靜結合,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
理論與現實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距。在《月光啟蒙》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了方方面面的不足,教學后,我進行了如下思考:
一、實踐性知識不足。首先表現為在學生的回答流于表面時,沒有進行有效的追問,從而沒能把握住這些不算精確的回答引出文本的知識,生成出精彩。其次,引導不及時,有效性不夠。在提問“母親不識字,為什么能唱出如此‘芳香的音韻’”,學生進行回答糾纏于父親與外婆的影響,無法抓住“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這一關鍵句,進而理解母親還受到大環境的影響時,沒有及時歸納出家庭環境與社會環境兩方面因素進行引導。
二、簡單不夠,問題過多。整堂課知識點貫穿得過多,不夠簡單。所以教學中一方面可能會顯得有些零散,而對重難點引導不充分;另一方面,造成了課堂的緊張局面,進而引發引導的不到位。
三、課堂靈活性欠缺。在教學中,我總是著意把學生往我預設的答案上靠攏,力圖學生能答出預定的“標準答案”,而將學生所回答的一些富有個性、生動的解答于不顧或破壞其完整性而將其分裂為“標準”的框框條條,局限了學生的思維。
《月光啟蒙》的教學結束了,但在進行教學設計、教學實施的一系列過程中,我獲得了許多思索。有思才有所得,發現不足才能進步。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認真面對這些不足,努力改善之,竭力超越之。
月光無聲,母愛無言——《月光啟蒙》教學反思
本文是著名作家、詩人孫友田寫的一篇敘事散文。文章通過回憶母親在美麗寧靜的夏夜,伴著明月星光,為兒時的“我”唱歌謠、講故事、說童謠、說謎語的事,贊揚了偉大的母愛,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和感激之情。文章以“啟蒙”為情感線索,條理清晰、讀來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