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教學反思
二、營造詩意的氛圍,讓課堂孕育詩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的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因此,我們要激發學生語文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水平,就必須準確地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并在二者之間架設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激蕩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頓悟.從而產生和諧共振的"增力效應”,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月光啟蒙》中,我和學生找到文中的歌謠,初步品讀后。為了加深印象,我問:“母親是怎么為我吟唱這些歌謠的?”
學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出示句子)
師:“三月的和風”給你什么感覺?
生:柔柔的。
生:輕柔的。
生:溫暖的。
生:像母親的手撫摸過我的肌膚。
師:小溪的流水給人什么感覺?
生:叮叮咚咚,非常好聽。
生:清脆悅耳。
師:那么就讓我們輕輕地,柔柔的,來讀這段話。
生讀不到位。
師:你的朗讀是不是深情地,甜甜的?
生再讀。
師:你想不想做一做童年夏夜里的那個孩子,聽一聽母親的吟唱呢?閉上眼睛——多媒體傳出無伴奏歌謠錄音。
師:你聽了有什么感覺?
……
師:母親的甜美的嗓音就像春風一樣溫柔,如溪水一樣悅耳,可怎么會是“芳香”呢?
生:母親的聲音悅耳得仿佛讓我聞到了香味。
生:這樣寫出了母親聲音的美妙。
生:我的身心完全沉浸在這美妙的聲音中了,不光聽到了,感覺到了,還聞到香味了一般》
師:是呀,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詩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感受,讓我們像朗誦詩歌一樣讀讀這段話。
孩子們悠揚的讀書聲和著緩緩的音樂,教室里立即飄滿了孩子們那芳香的音韻。
三、個性化閱讀,讓課堂綻放活力。
這節課我是以學生練筆作為結束的。在體會了作者為母親的感激和懷念之情后,一段深情地渲染:
師:故鄉的明月不會忘記,故鄉的天空不會忘記,我更不會忘記。在歲月的流里,有些東西會消失,比如母親的容顏,但有些東西,會在歲月里沉淀,比如母親的歌聲——教室里再度響起母親的歌謠。
為了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深華,,我讓學生拿出筆,寫一寫:母親,我想對你說——靜默幾分鐘后,孩子們埋下頭去,有的緊鎖眉頭,有的奮筆疾書,有的拭著眼角……
在悠悠的音樂聲中,一個孩子站了起來放聲朗讀,接下去又是一個,又一個……
母親啊,您曾經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
母親啊,你曾經為我唱的那些歌謠我永遠也不會忘記;
母親啊,在月光下,你忘記了勞累,為我唱歌謠、講故事我永遠也不會忘記;
母親啊,是您讓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為我開啟詩歌的大門;
母親啊,是您讓我懂得了愛的意義,我真想讓您再為我唱一唱兒時的歌謠。
母親啊,……
這不就是一首詩嘛!一首動人的詩!
四、有效的課外補充,讓課堂延續生命。
為了激發學生擁有像作者對母親那樣的愛,老師在課堂上補充了《月光母親》的部分原文。當多媒體課件出示滿頭白發,額上刻著深深皺紋而又失去記憶的母親形象,課文中慈愛聰穎的母親與此時癡呆傻笑的母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反差沖擊著學生的心靈,畫外音出現“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趕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時,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師生飽含深情的對比朗讀則把學生的情感波瀾再次推向了一個更高的境界。在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旋律中學生會由此想到自己的母親,想到普天下所有給予他們生命與教育的母親,想到所有關愛他們的人。這樣的拓展是基于文本、服務文本的,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挖掘與展示。這樣不僅讓課堂充滿活力,更延續著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