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教學反思
“月光”又是教學的邏輯起點:“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著我,我的母親是在月光下——這個特定環境中給予我最初的啟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秘的夜空,給“我”美好的陶醉,無窮的幻想。詩人的詩情、詩人的成就與兒時母親月光下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母親”當然是教學的中心。是誰給我細心的呵護,是母親,是誰給我最初的啟蒙,也是母親。文中作者說“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其實我想,也許母親并不知道她的歌謠對于“我”來說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對孩子最樸素、最純潔的愛通過歌謠、故事、童謠、謎語全部給了“我”。母親識不識字已不重要,但從吟唱的歌謠童謠、講的故事、說的謎語中卻讓我們讀懂母親給我的最初啟蒙;同時感受月夜的寧靜與清幽,感受母親的圣潔與美麗,感受母親給予我的樸素、純潔的愛,讓課堂充滿濃情。
“言美情濃”、富含“詩情、詩意”是本文最大的特點。本課的設計的理念是從美入手,以讀解文,以情帶讀,通過開放的教學設計,精美感人的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教師詩化般的語言,把學生帶入課文描述的優美意境,讓學生在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以及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張揚情感、噴涌真情。從而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把語文學習轉化為情感的詩意之旅。學生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使知識生成智慧,讓智慧與情感共鳴。
如何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思維,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如何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如何引領學生從書本的世界走向生活的世界,如何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讓課堂成為一個動態的、開發的生命體驗,如何讓師生在課堂互動中,靈感自由創造。是我這堂課所要努力思考并為之實踐的。下面就談談這堂課的收獲與遺憾:
一、優化課堂結構,讓課堂充滿生機。
課的一開始,我出示了一組詞組,讓學生讀讀詞組,想象畫面,意在為學生營造一個與課文相吻合的意境。
師:讀了這些詞組,有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幅怎么樣的畫面?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母親摟著孩子,唱著甜甜的歌謠。
生:我仿佛看到了柔和的月色灑滿了的籬笆小院,一位母親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接著孩子,唱起動聽的歌謠,小院飄滿了芳香的音韻。
師:這幅畫面給你什么感覺?
生:好幸福!
生:很溫馨的感覺!
生:很恬靜的!
生:有一種寧靜的美!
接著精讀課文,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板塊:
(一)品讀歌謠的魅力。聽歌謠,讀歌謠,感受母親唱歌時音韻之美,再從作者的感受出發,抓住“芳香”體會歌謠的音韻美,感受歌謠給予我們的啟蒙是愛民間藝術。
(二)品讀重點詞句,體會母愛之美。聯系母親勞累了一天還不忘摟著我,給我唱歌謠,還唱得如此動聽,如此悅耳,體會濃濃的母愛。
(三)悟情感,表達懷念之情。通過補充原作《月光母親》的片斷,喚起了學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
通過這三個層次的教學,讓學生對“母親把對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這句話的理解水到渠成。遵循了一般的閱讀規律,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與認識,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地去認識與掌握。學生學得輕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