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教學反思
二、復活感性,理解課題。
對于課題《月光啟蒙》,月光一詞是不難理解的,而啟蒙一詞到底該如何理解呢?既然把《月光母親》改為《月光啟蒙》,那么就更應該重點理解“啟蒙”了。面對語文教學中對詞語理解的過于理性的“不良”現象,我來了個感性的復活——讓他們從文中找出一段具體解釋了“月光啟蒙”的話。應該說,這個問題有一定難度卻又沒超出學生的能力水平,足以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面對這樣一個有些挑戰性的問題,他們不得不眼到、口到、心到。課文最后一段話已經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了一幅幅溫馨、動人的畫面,“月光啟蒙”就隱含在這字里行間,跳躍于這月夜畫面。事實證明,這種復活感性的理解正是充滿著濃濃語文味的理解。
三、巧妙切入,無痕感知。
若想扎扎實實教語文,第一課時的教學除了要給學生充分閱讀時間外,還要讓他們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理清楚課文的脈絡,這是與文本深入對話的前提條件。然而,對課文內容的歸納、段與段之間的梳理與整合往往又是枯燥的。于是,就在學生為了理解課題而激情滿懷地齊讀著課文最后一段的當兒,我便巧妙地以此切入,提問:“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這真是不可思議,那么母親都用了哪些方式對我進行啟蒙教育的呢?”學生很快便準確地找到了答案,既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又理清了課文的脈絡。我又緊接著追問:“作者重點回憶了什么內容呢?”一切都是悄然無痕的。
四、打破格局,巧設版塊。
課文雖然很長,但讀通讀透之后,就會發現兩個交錯的版塊是很清晰地,一個是啟蒙意境——夏夜月光之美,母親之美,歌聲之美;一個是啟蒙事件——童謠、民謠之美。前者又是感悟后者的前提。所以在第一課時,我重點帶領學生深入品讀啟蒙意境之美。在尊重學生對文本獨特的、個性化的理解的同時,我也重視教學中情境的創設,對文本一幕幕的不斷“還原”,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從而指導學生對重點語段作多元的解讀。
回顧這些成功之處的同時,對于本堂課的教學我也有著深深的遺憾。由于需嚴格的遵守“課評”的規定,課前不能讓學生預習,所以課堂上就要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去讀這樣一篇篇幅較長的課文,這就導致了后面引導學生品讀啟蒙意境之美的時間也相對緊張。如果時間允許,學生或許會讀得更充分,更有味道。當然,我也在思考更加可行的辦法,更加有效地設計。最后在安排學生配樂讀文時,由于配樂音量過大,對讀書效果也有一定的影響。
對于我來說,這次青年教師“課評”是我漫長的教學生涯中的一次歷練,她不僅讓我看到了自己的進步,更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深深遺憾的同時,我也相信,她也將是我繼續努力,更加深入鉆研小學語文教學的動力。不管前方的路是平坦還是坎坷,我都不會退縮。
《月光啟蒙》教后記
合肥市東流路小學 羅艷
此次參加包河區青年教師語文課堂教學評比,我執教的課題是五下的《月光啟蒙》。這是一篇淳樸優美而又意蘊豐富的散文,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親唱民謠、童謠和講故事、猜謎語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和懷念之情。讀過本課的人都會有這樣的一種感受:字里行間無不流露濃郁的詩情美,流淌著的親情美,蘊涵著的意境美。不過,就第一課時而言,就學生初次接觸文本而言,要內化這些感受,是頗有難度也是極富挑戰性的。因此,從美入手,以讀解文,以情促讀,借助精美感人的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憑借教師詩化般的語言,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述的優美意境,架起學生、文本、教師三者之間溝通的橋梁,獲得個人獨特的體驗和感受,把語文學習化為充滿詩意的情感之旅,是我本課的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