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語文課如何有效——以《師恩難忘》一課為例
《師恩難忘》的作者是劉紹棠。課文講劉紹棠的第一個啟蒙老師,對他從事文學創作的影響。這是一篇深情而樸實的文章。課文通過對田老師“故事法”教學的回憶,抒發了對老師的尊敬與感激之情。
聽完執教老師上的這第二課時,我在想,這節課落在學生思想、情感認識上的收獲究竟有多少?
文眼,這位老師定的是——“師恩難忘”,也是題目。《師恩難忘》中,難忘的是啥?我們的課,能否讓孩子們真正感覺到田老師的“師恩難忘”?課聽下來,總體感覺是蜻蜓點水,沒有深入進去。也就是說,沒有把文字拆開,把難忘的師恩之感“破譯”出來。不然,那些經典的詞句,雖讀千遍萬遍,不知其味,便沒了“師恩”。
我想,這篇文章中,由“師恩難忘”引發開去,不是不行,但個人感覺這個“主題詞”有些抽象,是一種概括性的詞語,大、空。這堂課,從“師恩”出發,僅了解課文情節后,再回到結尾“無心插柳……”,學生還是在文字表面打轉轉。“恩”太空,于是課就飄了。
如何讓剛升入四年級的學生找到具體的“形象”?我看,關鍵是要找到文字中的具體抓手。我讀到了文中“感念”一詞。這個詞就有一種,一觸肌膚,就能摸到體溫的感覺。作家劉紹棠的這個“感念”,是全部的感激、感恩,是一輩子的紀念、懷念、感念。如果照這個思路,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思考作者“感念”的究竟是什么,最后結合作者抒發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插柳之恩,我終生難忘”——“師恩”可知、可感,從而具體化了。
可以先從文中的一個故事入手。
劉紹棠描述了田老師當年,如何引導他們學習一首古詩的情景。現在看來,每一位小學老師都會用這種方法來解釋詩的意思,并不稀奇。可問題是,讓“我”感念的是,老師能夠做到“娓娓動聽”(書上的詞語),并讓“我”“身臨其境”(也是書上的詞語)——這可不是一般老師能夠達到的教學藝術。
我們語文課不是應當積累和理解一些詞語嗎?像上面這兩個成語,用查字典的方法解釋,好像也可以,可田老師卻用故事法,通過聲音傳遞,體現“娓娓動聽”,通過教學效果體現“身臨其境”。
而今天上課的胡老師,也注意到了這兩個詞語,但對“娓娓動聽”和“身臨其境”,沒有和文中故事本身的貼在一塊兒。“娓娓動聽”是田老師教學語言的魅力,身臨其境是田老師讓教學有了“現場感”。看來,要很好理解這個故事對劉紹棠的影響,必須讓當下的學生,也能跟著劉紹棠回到過去,和他一起聽田老師怎么“娓娓動聽”,而且,也要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這樣,既用情景法理解了這兩個成語,又體會到當時劉紹棠的激動。
如何把上面的思考轉化為教學過程?教者就得想辦法,讓田老師的故事在我們孩子的心中有聲音、有畫面、有色彩,仿佛在他們小小的腦子里“過電影”。
可以讓學生充分朗讀文中的田老師用詩歌改編的故事。之后,再提出要求,書上不是說娓娓動聽嗎?你就是劉紹棠的老師,再讀,看看你怎么娓娓動聽地講給我們。于是,一名學生試著娓娓動聽地“講”的時候,引導其他學生,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田老師改編的故事,是把整首詩的詩意串聯起來的。故事比較長,教師可以分段教學。比如第一個學生扮演“田老師”,講詩的前兩句時,教師叫一聲“停”,然后引導學生把看到,聽到,聯想到的說說。之后,順便讓學生用詩句概括剛才所感受到的。詩的后兩句也可以用前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