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9)》教材分析及教學建議
本冊《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9)》從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性發展的需求出發,安排了“讀書做筆記”和“隨時使用工具書”這兩個學習習慣內容。
《課標》關于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是要求學生“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如何積累?靠眼看口誦記憶不會長久,數量也很有限。“笨人的筆記比聰明人的腦子可靠”、“不動筆墨不讀書”這一傳統的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說的是讀書不僅要眼到、口到、心到,而且要手到。這既是閱讀的方法,也是閱讀的習慣,體現著完整的閱讀歷程。因此,安排“讀書做筆記”,就是重視學生閱讀過程中的動筆指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質量。
在知識與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書籍浩如煙海,知識無窮無盡。作為將來社會公民的學生,必須具有自我學習的精神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學生在通過書籍獲取人類文明與精華的同時,養成隨時使用工具書的習慣,遇到不懂的問題能從這些“不會說話的老師”中找到答案。因此,“隨時使用工具書”這一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學生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
[教材解讀]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9)》共有5頁插圖,其中第1~3頁的主題是“讀書做筆記”;第4~5頁的主題是“隨時使用工具書”。
1.“讀書做筆記”共配備6幅圖。
圖一:學生在專心致志地寫讀后感,老師在巡堂輔導。本圖意在讓學生明白寫讀后感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形式,是讀書做筆記的一個重要能力,這是本冊的一個訓練重點。
圖二:一學生正在專心地邊讀書邊做筆記。特寫鏡頭呈現出帶有拼音的讀本和學生所做的讀書卡,讀書卡上的“內容摘要”欄有摘抄的優美詞語。這組圖,形象而又直觀地為學生提供了讀書做筆記的范例,同時讓學生感知,讀書做筆記的習慣不是從現在開始,而是在低年級時就可做一些摘抄詞語之類的簡單筆記。
圖三: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在圖書館里安安靜靜地讀書做筆記。學生們在這“知識的寶庫,智慧的海洋”里,有的津津有味地閱讀,有的埋頭做筆記,有的邊看書邊思考,有的在與同學低聲交談。他們的神情是那么專注,那么認真。
圖四、圖五:學生讀書所做的筆記。從讀書筆記的內容體現了讀書筆記的兩種類型。
一是心得式。心得式筆記即讀后感,是在讀書之后寫出自己的認識、感想、體會和得到的啟發與收獲的一種筆記,也是很好的讀書方法,圖四展示的讀后感即屬于此。這篇讀后感字跡工整、美觀,篇幅較長,間接地給學生提出了本學期寫讀后感的目標要求:感受要相對深刻,文章應該具有一定的篇幅。
二是摘要式。摘要式筆記,是在讀書時把與自己學習、工作、研究的問題有關的語句、段落等按原文準確無誤地抄錄下來。圖五展示了3張讀書摘要卡:左上圖一是概括摘錄,即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理解程度,用自己的話把原文的基本內容、主要論點、總的結論,精煉而明確地概括出來。這樣內容單一集中,方便查找。右上圖一是摘錄原文,即摘抄原文的好詞好句、短小精悍的詩歌、重要資料、名言警句等,方便引用和核實,摘錄原文后要注明出處。包括題目、作者、出版單位、出版日期、頁碼等。右下圖是歸類摘錄,即將相關內容集中摘錄在一處,方便查找引用。圖五讀書卡的內容和形式各不相同,反映了學生不同的閱讀興趣和方式,但不管采用哪種形式,摘錄都要有選擇,以是否有用作為摘錄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