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9)》教材分析及教學建議
圖六:一學生在認真寫讀后感。如果說圖一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寫讀后感的命題作文的話,圖六的特寫鏡頭則是學生自覺地寫學完課文后的感受。通過這幅圖,要讓學生明白,要經常進行這樣的語言運用訓練并持之以恒,特別是受讀書的啟發而產生的“一閃而過”的念頭和感觸,需要及時記錄。經常注意寫心得筆記,既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寫作能力,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綜觀這6幅組圖,有3幅與寫讀后感密切相關。由此可見,本冊讀書做筆記的訓練重點應該放在寫讀后感上,教師要注意加強這方面的習慣養成。
2.“隨時使用工具書”共配4組圖。
圖一:標題是“使用工具書”,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工具書的介紹——工具書是為了滿足人們隨時查閱知識概念、事實與數據等的需求,將大量的原始文獻的內容進行分類、提煉、加工、濃縮和重組后而編制出版的一種文獻類型,目的是解決學習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所以叫工具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承接二年級“勤查字典”的習慣養成內容,引發學生回顧過去對工具書的認識和使用情況。
圖二:學生們在圖書館里查找工具書。圖片的近景直觀地呈現了《漢語拼音詞匯》、《學生詞海》、《多功能解形說義字典》等多類型工具書,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工具書的理解。工具書為我們的學習、生活帶來許多的便捷,但工具書涉及的面和種類很廣,不可能都購買收藏,因此要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圖書館工具書藏書數量大,涵蓋多個學科,涉及古今中外,這是不可多得的條件。學會查找工具書、擁有工具書,這是隨時使用工具書的開始。
圖三:一是學生在圖書室向教師請教,教師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二是學生向圖書館借閱《少年自然百科辭典》。隨著學生的學習知識面的擴大,學習能力的提高,僅僅靠一兩種工具書是不夠的,要學會隨時使用多類型的工具書,特別是對百科全書的閱讀。不會使用工具書時要學會請教,充分利用圖書館工具書的資源為自己的學習生活服務。
圖四:中圖和下圖呈現了小學生在學校和家里使用工具書的情景,再次凸現了要求學生們養成“隨時使用工具書”這一習慣的主題。
[教學要點]
1. 仔細看圖,弄清圖意,明確要求。
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上的圖或教學掛圖,通過啟發引導和交流討論,弄清
本冊教材對學習習慣養成的要求,本學期讀書做筆記的重點是學習寫讀后感;關于隨時使用工具書的習慣,本學期的培養重點應放在“隨時”上,重視“隨時”,抓住“隨時”,學生才能真正地擁有這一習慣。
2.注重指導,增強實踐,享受成功。
學習習慣的養成,僅有說教是不夠的,應該緊扣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有關方面的指導。并在具體的學習實踐活動中反復操練,使學生體驗到收獲的愉悅,從而促進學習習慣的養成。
?學習課文或閱讀書籍后引導學生寫一寫自己的感受,遠比讓學生懂得如何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來得更有效些。寫讀后感是非常好的習作方式。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理解了課文,更易于把讀后感寫好,這既是寫作自信心的培養,同時有利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寫好其他文章的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