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背景資料
敦煌莫高窟網-官方網站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舉世聞名的佛教遺址,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前臨宕泉,東向三危山。
據唐代碑文記載,莫高窟創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十四世紀,邊續千年鑿窟造像不斷。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各個朝代,形成南北全長1680米的石窟群,共存洞窟700多個,其中有彩塑和壁畫的洞窟492個,彩塑2000多身,壁畫45000平方米,木構窟檐五座。莫高窟是現今世界上規模最宏大、歷史最久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良好的佛教遺址。
莫高窟各窟均由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畫綜合構成。洞窟建筑形式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佛龕窟、佛壇窟、大像窟等。塑繪結合的彩塑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壁畫內容豐富博大,分為佛教尊像畫、佛經故事畫、佛教史故事畫、經變畫、神怪畫、供養人畫像、裝飾圖案等七類,是古代社會歷史形象的反映。精美的彩塑與壁畫系統地反映了各個時代的藝術風格及其傳承演變。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科技價值。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發現了藏經洞,出土了四至十四世紀的文書、刺繡、絹畫、紙畫等文物4萬余件。其中文書,大部分是漢文寫本,少量為刻印本。漢文寫本中佛教經典占90%以上,還有傳統的經史子集,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官私文書"等。除漢文外,還有古藏文、梵文、回鶻文、于闐文、龜茲文等多種少數民族文字。敦煌文書的發現是研究中國與中亞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民族、文學、藝術、科技等的重要資料。莫高窟藏經洞發現后歷經劫難,大批敦煌文物與石窟中的一些壁畫和彩塑,先后被英、法、日、俄、美等國的盜寶者劫運國外,流散于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圖書館與博物館。這是"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本世紀初以來,以藏經洞出土文書與敦煌石窟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敦煌學"在全世界興起,已成為當今國際上的一門顯學。
莫高窟,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1944年,在莫高窟設立了保護研究的專門機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1950年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擴大為敦煌研究院。
莫高窟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一個有1600余年歷史的曠世奇葩。1987年12月,甘肅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甘肅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位于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還有唐宋木構建筑五座。
莫高窟位于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 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于366年,后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 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筑、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飛天4000余身, 唐宋木結構建筑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 是一處由建筑、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 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二十世紀初又發現了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 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