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背景資料
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廢,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以后,又受到人們的注意。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圓箓發現"藏經洞",洞內藏有寫經、文書和文物四萬多件。此后莫高窟更為引人注目。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5000件。1910年藏經洞中的劫余寫經,大部分運至北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弄走約600件經卷。1914年俄國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卷寫本,并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特制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這些盜竊和破壞,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損失。
中國從四十年代起成立了莫高窟的學術研究和保護機構;六十年代對石窟進行了全面的加固;八十年代開始,莫高窟進入了現代科學保護時期。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是中國唯一的石窟類文物保護研究陳列機構。該中心陳列部設有錄像演播廳和三個展區,敦煌石窟藝術的精華和發展歷程的概況在此得以展現,為人們全面深入地了解敦煌石窟和敦煌佛教藝術,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莫高窟(英文名稱:mogao caves)于1987年12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iv)(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編號: 200-004 )。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于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