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隱者不遇教學案例
教學這首詩時,我先指導學生通過查字典理解了古詩中幾個不理解的詞后,引導學生說出詩意。學生雖能理解詩句,但興趣不濃。因此,我又啟發(fā)學生:詩中共有幾個人物?(三個)出場的幾人?(兩人:訪者、童子)他們的對話是怎樣的?動作、神態(tài)是怎樣的?學生隨之展開想象,體會每句詩、每個字的含義。在學生興趣陡增的情況下,我組織他們編排了一場生動有趣的課本劇:
一棵高大的古松下,訪者走上去前問:"小娃娃,你知道黃山居士(為隱者撰的名字)嗎?"
"怎么不知道呢?他是我?guī)煾怠?quot;童子自豪地回答,又好奇地瞧了瞧訪者,偏著頭問:"你是誰?找我?guī)煾蹈墒裁矗?quot;
"我是你師傅的朋友,來拜訪他。"
"我?guī)煾邓辉?hellip;…"童子搖搖頭說。
訪者此時很失望,問:"你師傅到哪里去了?"
童子神氣地伸手指著遠處:"我?guī)煾瞪仙讲伤幦チ恕K驮谶@座山上,可是山這么大,山中云霧這么多,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隨著童子的指向,訪者望著遠處(云霧迷漫的高山深處),輕輕地點了點頭,自語道:"不愧是隱者啊!"
簡練的詩句,演變成了一個有環(huán)境、有人物及其對話的場面。我讓班內的學生分組上臺扮演,看哪個組的學生演得好。這時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在扮演角色中不知不覺已將詩背熟。下課了,我走出教室時仍能看到學生三五成群地在表演,聽到身后傳來課本劇中的對話:"你師傅到哪里去了?"……
[案例評析]
古詩教學是許多教師感到頭疼的事,不少教師習慣用串講的方法,從解題、釋詞到詩句解釋全由教師包辦代替。這樣做,教師講得口干舌燥、疲憊不堪,而學生覺得索然無味,所得甚少。
《尋隱者不遇》簡潔地描寫了有幾個人出場的場面,我就抓住這一點,啟發(fā)學生想象其中的情節(jié),并扮演角色,加深對古詩含義理解。學生通過想象、表演,深刻地理解了賈島尋訪隱者時感情的起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了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變成了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云深不知處",落得茫然若失、無可奈何了。表演的學生把這些感情的變化演得準確而傳神;看的學生津津有味,興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這樣一來,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生動活潑,深刻體會到詩句的內涵,同時也充分發(fā)揮了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