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學反思
二、注意標點,再獲“言意”妙處
文本豐富的情感往往不僅僅是文質兼美的語言文字,不同的標點符號,也有著豐富的內涵,巧妙地引導學生關注它們,不僅能披文入情,也能更深入地研究語言形式。
學習《莫高窟》 “壁畫”這一段:
師:同學們,壁畫內容講完了,作者用的什么標點符號?飛天呢?你對哪個標點感興趣?為什么?
師:既然飛天的優美動態還有更多,請同學們先美美誦讀文中飛天的優美姿態,再大膽想象,仿照文中的排比句式寫一寫飛天。出示:壁畫上的飛天,有的 , ;有的 , ……
師:噢?同學們對彩塑的神態描述完后用句號有異議?你認為用什么標點?那你還能仿造課文的寫法,用“有……有……還有……”描述一下你想象中的彩塑神情或樣貌或動態嗎?
課堂上,引導學生從標點探究,想象說話,質疑課本,發現這里的言語表達也可從標點中體會如此妙趣,給學生帶來一番別樣的言語體驗,語文課的情趣味道于此就能得到更濃的詮釋。
三、觸動“矛盾、發現”,進行言意兼得
在引導學生理解語言,感悟語言的過程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表達的基本方法時,老師要善于發現其間的矛盾處,引導學生說服你,學生會很感興趣,以能說服老師,質疑課本而自豪。
例如學習了《莫高窟》的藏經洞后:
師:這么多的珍寶被掠奪了,同學們,敦煌的莫高窟還能稱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嗎?
生:莫高窟雖然經過千百年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但它仍是世界上現有規模最大的、保存最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人類藝術的殿堂”。
生齊讀: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
師: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文化遺產”。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自豪地說——
生(齊讀):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這里的————智慧的結晶。
師:這句話與“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分別在課文的哪兒?意思重復嗎?為什么如此安排?
師:看看其他段落,你還發現了什么?
學生在文本矛盾的激烈討論中,結合課外知識,自然而然地走進藝術寶庫,又一次回觀了課文,又一次觀賞、品味、享受藝術的無窮魅力,深得我國悠久的燦爛文化,為祖國的輝煌藝術成就贊嘆不已。“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這里的————智慧的結晶。”讀得深情、讀得激昂。
而對這兩句總結性語句的安排,學生的詮釋緊扣文本,詮釋得透徹、靈動。“明珠”詮釋結合莫高窟的地理位置,處于“絲綢之路”上,位于廣闊的沙漠地帶;結合莫高窟輝煌的藝術成就。而“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這里的————智慧的結晶。”重點放于總結上文,點明中心的作用上。
其他段落的發現,學生緊緊抓住文本的語言形式,如文本的段落結構特點;“四字詞”的妙用;排比句的節奏韻律之美等等,這些語言形式的發現,無疑給了學生學以致用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所以——“練筆訓練:模仿“彩塑” “壁畫”和“藏經洞”的寫法,將家鄉的某處自然景物寫具體。”也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