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學反思
莫高窟教學反思
上《莫高窟》這一課,為了使學生能更容易,更準確地概括段意,我首先要學生把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并要求從每自然段找出關鍵詞或句子來概括,通過每段的意思之間的聯系給課文進行分段,學生可以很容易歸納出每部分的段意和主要內容。
為了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莫高窟的美,這節課我們把課堂搬到了多媒體教室。一幅幅精美圖片的出現,使學生都忍不住嘖嘖贊嘆。相信這人些畫面一定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記憶中,這是多媒體毋庸置疑的優勢。但是可能是我在欣賞圖片上花了較多的時間,導致課來不及上。在借助多媒體上課的時候,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提高效率我得好好思索。
寞高窟教后反思
學習這一篇課文前,帶學生去了電腦房查閱了寞高窟的相關資料圖片,擴大知識面,增強民族自豪感。開課前,我從鳳凰網上找到了精美的課件,依次展示的洞穴中“精妙絕倫的彩塑”、“宏偉瑰麗的壁畫”以及曾藏有許多珍貴文物的“藏經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導學生圖文對照,感受莫高窟宏偉、神奇的魅力,認識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同時,體會作者優美細膩的描寫筆觸。最后全文欣賞的課件展示,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聽享受,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整節課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投入,發言踴躍。特別是在自讀自悟“藏經洞”一段時,能抓住文中重點詞語說出獨特感受,全課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莫高窟》教學反思
《莫高窟》這篇文章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文章結構清晰,敘述具體,表達有序,生動的介紹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曾藏有數萬件珍貴文物的藏經洞,把莫高窟這一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展示在我們面前,贊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
本次教學我上的是第一課時。
備課中,考慮到學生對莫高窟知識了解甚少,有必要在第一課時補充對莫高窟知識的介紹,如何將知識融于教學設計之中?設計時,我以“課文介紹莫高窟師從哪幾個方面入手的”為抓手,設計了三組詞語,以詞為引,引詞入文,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三個段落,通過“讀詞—讀文--理解文章內容”完成預設,在三步設計之中,講莫高窟的知識融入之中,同時補充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對莫高窟的評價以及藏經洞的歷史介紹,希望能夠借助這些課外知識幫助學生理解莫高窟的歷史和價值。
《莫高窟》教學心得
我本次參加包河區青年教師語文學科課堂教學比賽的課文是五年級上冊的《莫高窟》。這篇課文介紹了我國西北邊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曾經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贊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本文結構清晰,敘述具體,文字淺顯。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以總—分—總的結構清晰的將文章分為三大塊。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莫高窟的地理位置。第二段(2—4自然段)分述了惟妙惟肖的彩塑、宏偉瑰麗的壁畫和藏有大量珍貴文物的藏經洞。第三段(第5自然段)總結全文,升華主旨,贊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讀中品,品中學”是我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方法,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既了解、感知敦煌莫高窟這顆璀璨的明珠,更能從中掌握閱讀的方法、習作的手法,提高合作自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