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學反思
本節課為第一課時教學,我將40分鐘的教學分為四步走:闖關測試(疏通難點詞句)——線路安排(通讀課文,疏通文章結構,編寫段落提綱)——領游、自游主要景點(精學二、三自然段)——拓展、小結、為下節課鋪墊。
一節課下來,收獲多多,以下是我本次教學后的幾點心得體會:
1.情境構建,引發學生積極性。
莫高窟位于我國西北邊陲敦煌,歷史悠久卻遠離現在學生的生活環境,如何設立情景,引發學生的興趣,是能否打響第一炮的關鍵。我以問題切入課文,“說道‘明珠’你能想到什么?猜猜‘莫高窟’名字的由來。”以莫高窟兩日游為線索過渡,老師扮演“導游”,學生扮演“游客”。借助多媒體適時插放有關視頻與圖片。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的興趣很高,課堂氣氛活躍。
2. “讀中品,品中學”,通過方法的掌握,師生交流中自主學習。
本課結構明確,條理清晰。特別是二、三兩自然段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我想通過教師的引導,幫助學生發現學習的方法,指導學生合作自學,將品發展到學、仿、創新。我將第二自然段“彩塑”(領游)部分作為教授的重點,引導學生總結本段的寫作特點:(1)總——分——總的結構。(2)習作手法:排比句,分寫的部分詳略得當。將第三自然段放手交給學生交流自學,當然放手不等于不管不問,教師在此時是幕后的指引者,通過自學前的三個指引性的問題(1.本段用怎樣的結構介紹了莫高窟壁畫的哪些特點?2.運用了哪些習作手法描寫壁畫的宏偉瑰麗?3.本段通過哪些描寫表現出莫高窟壁畫的宏偉瑰麗?),給學生自學的方向,輔助學生自學。學生的智慧是驚人的,本次授課的屯小五一班的孩子們聰明、活潑、自學能力也很好,短短的六七分鐘熱烈的組內交流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令老師驚嘆這一顆顆小太陽的能量!
3.讓出舞臺,放手想象,給學生發揮的空間。
《莫高窟》一文講述的是建在漫天黃沙的西北邊疆的宏偉歷史古跡,教室里真正去過那得人少之甚少,怎樣將它的美,它的宏偉通過讀、學完全體會出來呢?僅僅是文字、圖片、視頻我覺得還不夠。“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要想讓學生達成共鳴就一定要發揮孩子的主動性。課文中大量的排比句,詳略得當的描寫在孩子的心中已有了大致的框架,如果能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腦海中的畫面感會更立體更豐滿。所以我將課文內容拓展,“你還能想到哪些彩塑形象呢?做做動作模仿一下。可能還有哪些飛天形象呢?”一個接一個精彩的想象將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孩子們各個躍躍欲試,不知不覺中學生們已經掌握了學習放入方法,豐富了課文內容,達到了教授者的預期目標。
當然,一堂課下來還有很多遺憾值得我去反思、改進。課件中的兩段視頻因為電腦系統版本的不同而在課件演示中未能正常播放,對情境的營造帶來一定的影響,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要格外注意課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教學第二塊中給課文編寫段落提綱這一部分落實的不夠細致,原本想在第二課時做詳細講解,細細想來此處如果一并處理效果也許更好。同時,課堂中老師的話盡量簡練、點評要準確到位,我覺得我做的還不夠好,還需多多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