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 村居》說課稿
基于以上的課文內容和教學目標,可以看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詞的意思,感悟不同詞的意境。
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一門重要學科,其聽說讀寫領域中含有大量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培養的因素,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挖掘這些因素,進行系統訓練,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而且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勇于質疑、探索的品質。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綜合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力呢?《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根據教材編寫的意圖和學生特點,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結構:
一、揭題導入
先讓學生背誦古詩《鹿寨》和《竹里館》,再引導發現這兩首詩的共同點——都描寫了農村的自然風光。然后出示今天的課題,接著明確清平樂是詞牌名,同時了解由唐詩到宋詞再到元曲的演變。最后簡介作者。
二、學習生字
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一遍,然后范寫生字,學生書空。最后提出預習中不理解的詞相互交流。
三、練習朗讀
先指名讀課文,評議是否正確、流利,重點糾正“樂”和“剝”的讀音。再指名讀,指出缺乏感情后聽錄音或范讀。接下來重點讓各小組自由讀詞,并告知每組選出一名代表準備在全班交流。
最后分為兩個階段評析朗讀情況,評議是否讀出了古詩文的韻味。
四、體會意境
首先提醒學生假如能一邊讀一邊想想畫面會讀得更好,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并相互交流想象出的畫面。這樣在說畫面的同時,學生已加深了對每句詞的理解。最后出示畫面,引導背誦。
五、總結深化
先讓學生小結學法:讀句子,想畫面。看看能否通過讀和想,體會其意境。然后指名說說自己的體會并指導讀出感情。接著出示圖畫試作詞,并作提示提示:先找準有代表性的人或動植物,再抓住各自特點。另外不必像詩那么工整。最后各小組匯報交流。
六、布置作業
要求學生課后在宋詞中盡情遨游,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加深對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