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月光啟蒙》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71我教《月光啟蒙》
江蘇省江都市宜陵中心小學 王軍(225231)
作者郵箱:
《月光啟蒙》是一篇內韻豐富的散文,課文描寫了一位善良勤勞的母親在充滿詩情的月光下用歌謠、神話故事、童謠、猜謎語的方式給我以教育的感人畫面,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和懷念之情。在與文本的首次對話中,教師被文中優美感人的畫面所感動,被文本明快、流暢、含蓄的語言所吸引,被作者寓情于景的協作技巧所折服。我要把我這些心靈的感動傳遞給我的學生。
一、教學內容的界定
1、準備用兩個課時教學完課文,母親啟蒙所用的的四個形式在第一課時教一個,以減輕第二課時的負擔。但考慮到這四種形式都是母親啟蒙我的重要形式與途徑,相互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是一個有機會整體,況且作者在遣筆行文也照顧到了銜接和過渡,從本文的本位來看也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斷不可冒然地人為將其分開,破壞文章的整體意境美。
2、四種形式放在一個課時所帶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在短短的的四十分鐘里讓學生輕松學玩,還要保證有效:這就需要教師進一步研究教材,用以簡馭繁的手法對教材進行削減。這種削減則需要以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最近發展區與教材的聯系點為基準。斯霞曾經說過:“學生已經知道和具備的堅決不講,學生還不知道和不具備的要創造條件多講!闭f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嗎?對于這篇課文,不難發現文章對歌謠和童謠寫得比較具體,而對于故事和謎語則相對較為簡單。于是,我大膽取舍,把眾多的時間放在教學童謠和歌謠上。
二、具體教學
1、讓我們的教室也充滿芳香的音韻
在教學這一段時,我直奔主題,讓學生讀課文找出描寫媽媽是怎樣唱歌謠的句子。通過學生的互動交流,學生對媽媽長歌謠的樣子、神態、嗓音都有個一個較為感性的認識。接著我趁熱打鐵,利用磁帶錄音,讓學生通過磁帶錄音從聽覺神經去感受母親唱歌謠的表現。這一環節是對上一個環節所做的補充和拓展,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途徑欣賞母親的歌謠。聽是輔助手段,看文字也是手段同時也是目的。在看和聽的渲染之后,我讓學生重新回到剛才學習的那段話,帶著聽了錄音后的新理解重新從語言的層面來審視這段文字,感受語言文字的精美和準確。這一篇地讀書并不是簡單的次數相家,而是學生的認識和體驗重新構建的創造性過程,是符合學生心靈感應需求和學生心理客觀規律的。在再次讀書后,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飽和,這樣的情感不安排機會讓學生得到有效的釋放,無疑是失敗的,也是殘忍的。于是,我安排了較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有個性的讀書,結合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效果比較理想。最后,學生對母親唱歌謠的樣子有了深刻的體驗,我創造性的讓學生從文字中尋找靈感,猜想母親回如何唱這些歌謠。學生興趣很濃,用自己甜甜的嗓音學著母親的樣子唱起了那些動聽的歌謠,也許學生唱的音調還不準,但情感卻是豐富的,感覺是到位的,我們的教室里充滿了芳香的音韻,充滿了詩情和智慧。
2、童謠
童謠的特點是豐富有趣,我讓學生反復閱讀這些童謠,找出童謠的特點。于是,壓韻、節奏感強、內容生動有趣等特點在學生不斷的閱讀和發現中漸漸的明朗。學生答出一個我便讓發現這一特點的任意選擇一個童謠讀出自己發現的特點來。學生很感興趣,讀書就在這興趣盎然的語文實踐中渡過了。學生沿著“讀書——發現——展示”開展學習活動,有著自己的成功體驗,有效扎實進行著語文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