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查閱交流資料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并通過朗讀理解4、5兩個重點段。從而能理解欣賞音樂《二泉映月》。
2、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兩個重點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1、課前播放《二泉映月》,欣賞畫面
師: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來到了美麗的二泉,皎潔的月光照耀著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聲撥動了飽受窮困折磨的阿炳的心弦。看,他用顫動的手操起了琴弦。聽,如泣如訴的琴聲在池畔久久回響。你從音樂里聽到了什么,用一句簡單的話說說感受。(用仿佛聽到了、或看到了或感受到了)
2、《二泉映月》是阿炳幾十年心血的結晶,如今他已成千古絕唱,享譽世界。同學們想真正欣賞這首馳名中外的二胡曲的豐富內涵,必須深刻理解樂曲背后的故事。
二、找精彩片段練讀
1、下面,老師請同學們找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自己練習朗讀,要求正確、流暢,如果能根據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就更好了。(板書:讀)
2、生自由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3、生個別朗讀
三、理解重點片段并指導美讀
1、出示:他想起了師父說過的話,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經歷。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
(1)讀了這兩句話,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嗎?(阿炳為什么小時侯聽不到聲音,長大了就能聽到了呢?阿炳為什么會從泉水中聽到這么多聲音呢?……)
(2)其實,解決這些問題并不難,只要知道阿炳的一生是怎樣度過的就可以了。課文中就有關阿炳身世的介紹,看誰讀書最仔細,把他找出來有感情地讀一讀。
(3)一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
(4)課文中介紹是非常簡單的僅憑這樣的幾句話我們還不能深刻的理解阿炳的內心世界。課前老師讓你們搜集了阿炳的有關資料,來談談你對阿炳的了解。(學生談阿炳的故事)
(5)多媒體出示阿炳身世,指導朗讀。
阿炳,原名華彥鈞,江蘇無錫人。在中國音樂家的故事里找不到他的名字,因為他只是一個民間藝人。他是道士之子,自小便生活在道觀之中。父親和道觀中的樂器班子給了小阿炳最初的音樂熏陶。他就是在那里學會了二胡、琵琶、笛子等樂器的。后來,他又流落街頭,賣藝為生。不幸的是,21歲時,阿炳因病雙目失明,從此,阿炳墜入了黑暗的深淵,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在生死線上痛苦地掙扎著。正因為他的一生坎坷不平,經歷了太多的痛苦、悲傷、所以,當他在這個萬家團圓的中秋之夜,孤獨地坐在二泉池畔,心中百感交集,才能從泉水中聽到——(引讀)深沉的,傷心的,激憤的,倔強的……(板書:嘆息、哭泣、傾訴、吶喊)
(6)下面請同學們再次朗讀這兩句話,這次朗讀要求同學們做到美讀。(板書:美)所謂美讀,就是在文章的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
(7)生練讀,師巡視。
(8)生個別、集體美讀這一部分,必要時教師范讀。
四、理解重點片段(2)并指導美讀
1、出示: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過琴聲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
1)讀了這句話,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阿炳積淀已久的情懷是什么?)
2)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書上,請你仔細讀讀,劃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