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學實錄
師:你就會比較。他用一個長來替代一個鋪字,一替代,一比較,覺得這個長字不行,這個鋪字用得好。這個鋪,告訴我們草長得很茂盛。仿佛在上面——
生:鋪上了一層綠地毯。
師:給人的感覺暖洋洋的,多舒服啊!這位同學真不錯,會比較。還有理由嗎?
生:這個草是碧綠碧綠的,鑲嵌在大地上
師:這個鑲嵌和鋪是有什么區別。這位同學的視野很廣,意思是,在無邊無垠的的大地上,這方圓幾十里的草,就仿佛是嵌在大地上。
生:這個鋪字寫出了草給人平緩舒服的感覺。
師:(面向剛才點詞的小老師)你對他們的發言還有要補充的嗎
生:沒有了
師:看看,你們都很不錯,他點這個詞的理由你們都猜中了。還有誰想點的。(沒有人舉手)沒有了,好,我們就點這么幾個詞,剛才我們總共點了幾個詞
生:三個
師:這三個詞點得好不好
生:好
師:我們說它好就應該在這些詞上----
生:(動筆詮注)
師: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就應該在這個詞的上面圈一圈,再想一想。同學們,其實,這三個詞的意思懂了,整首詩的大概意思也就了解了。我們一起再來把這首詩讀一遍。老師讀題目,大家接著讀全詩,這一次讀不一樣了,要讀出詩的意境來,因為你已經把最主要的詞語理解了。
生:(齊讀這首詩)
二、自主研讀
師:同學們,洪老師在讀這首詩的時候去查閱了一份資料。這份資料寫得很好,如果你也去讀一讀這份資料,那么你對這首詩的理解就會變得特別深刻。這份資料我帶來了,現在給你們每人一份,看看,你能不能通過讀這份材料,去再深入地理解這一首詩呢?大家要一段一段看,看下去,想下去,對照這一首詩,這一段讀懂了,你就在這一段下面劃一條橫線。如果讀不懂呢?
生:我們就打個?號。
師:好。讀不懂的內容不要劃,這樣就很清楚,劃出來的就是你已經讀懂的,沒劃出來的就是你不懂的。明白嗎?
生:明白了
師:這種讀老師也給它一種名稱叫做(板書:研讀)
生:研讀
師:就是研究著讀,怎么樣研究呢,就是把這份材料和這首詩對照起來,看看人家是怎么來理解這一首詩的,想想這樣理解有沒有道理,明白嗎?
生:明白
師:好,開始,看看誰能夠很快地進入這個研究的角色。
生:(傳資料)
師:研讀是要拿起筆來的。
生:(開始研讀)
師:(走到一生前,個別輔導)先讀第一段,要打開書,看著詩讀,把你劃出來的讀一遍給我聽聽
生:(非常流暢地讀資料袋內容)“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有看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
師:你看,讀這樣的材料,你也讀得那么流暢,真不錯,你的語文水平很高的。繼續看下去。
師:(走到另一位學生前面)劃線的時候不要用尺子,這樣速度太慢,你理解就行了,你把你劃出來的句子讀一遍。
生:(流利地讀劃出來的句子):“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