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 《七律長征》課堂實錄
師:這是摞起的,不是“連綿起伏”。(笑聲)
生:(到黑板畫)
師:經過同學們的補充,有點意思了。大家看看我畫的,我畫的也不一定對,我又不是畫家。(師畫)“五嶺”是說山—座連著一座,遠遠看去連在一起,起伏不平,連綿起伏。
師:看下句“烏蒙磅礴走泥丸”。剛才這位同學講的時候,沒有講“磅礴”指的是什么?
生:“磅礴”是形容山的氣勢十分雄偉。
師:哪座山?
生:烏蒙山。
師:在哪?
生:貴州、云南兩省之間。
師:你知道這座山海拔多少嗎?你知道嗎?
生:不知道。
師:我知道,可我不告訴你,誰預習后知道了?
生:盤旋七十余里。
師:是盤旋七十余里。我問你多高?
生:海拔1000米以上。
師:不準確。
生:海拔2220米多高。
師:對了。2000多米,烏蒙山高不高?
生:高。
師:險不險?
生:險。
師:前面的五嶺連綿起伏,烏蒙山氣勢磅礴,應該怎么表示,想不想再試試?
生:(到黑板畫)(笑聲)
師:像丘陵,還是山包。不過有點意思了。
生:(到黑板畫)
師:有點意思了,我幫你補充一下,實際上就是說山高。(師畫)雄偉不雄偉?
生:雄偉。
師:這一句同學們理解的差不多了,我們做個小練習。(出示練習題)你看,前半句把什么比作翻著細小浪花?
生:把五嶺比作翻著的細小浪花。
師:這五嶺那么大,連綿起伏,在紅軍的眼里只不過是眼前翻著的什么?
生:細小浪花。
師:第二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烏蒙山比作小小的泥丸。
師:把烏蒙山比作腳下滾動著的小泥丸。天哪,2000多米高的山,在紅軍的眼里就感覺是腳下的一個什么?
生:小泥丸。
師:繼續匯報。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是說紅軍在過金沙江時“暖”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當時天氣炎熱,紅軍喝水之后,心里就感覺非常暖;還有一個他們在過金沙江時,沒費一槍—彈,所以他們心里很高興,也覺得暖。第二句“大渡橋橫鐵索寒”,在過大渡橋時,大渡橋非常險,他們犧牲了很多人,很艱難地過去所以心里“寒”。
師:你說天很熱,戰士們喝了金沙江水,有這種可能,但是大家看“水拍云崖暖”給人感覺怎么樣?
生:很暖。
師:還有你說沒費槍炮,挺好,能在詩歌里理解。后面說“大渡橋橫鐵索寒”,就她的發言你滿意嗎?
生:不滿意。
師:誰想來補充?
生:“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個“寒”字表現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驚險悲壯。
師:你能不能說說當時的情況,當時橋上就剩什么了?
生:鐵索。
師:多少根?
生:13根。
師:只剩13根鐵索了。大家想想,當時橋下河水湍急,這13根鐵索要攀沿過去難不難?
生:難。
生:鐵索指的是大渡河上的瀘定橋,經過時只剩下13根鐵索,橫”指橫跨在東西兩岸。這兩句概括了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和飛奪瀘定橋兩次戰斗。
師:對。
生:“大渡……”的“寒”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因為紅軍在過大渡河時是五月末,那時金沙江的水很涼,使得夜晚下雨天氣很涼,紅軍戰士也感覺冷。第二個意思是他們在強渡大河時,左邊是高人云霄的陡壁,山腰是終年不化的積雪,銀光耀眼,寒光襲人,當紅軍過盧定橋時,只剩下13根鐵索。下面河流洶涌澎湃,這使紅軍戰土感到心驚膽寒。
師:很不錯。大家讀這兩句。“金沙”和“大渡”——剛才那個同學說格律時,以分成兩聯。上面叫首聯,這個叫頷聯,勁聯,尾聯。大家看上面寫“紅……閑”,能不能把我們走過的千山,涉過的萬水都寫出來。只選了兩個代表。千山的代表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