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案分析蘇教版
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這首詩寫得自然質樸,通俗明快,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篇。
首句“松下問童子”,點明會晤地點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這就把“不遇”的情節作了交代。松樹是“歲寒三友”之一,古人寫松樹大多與表現孤傲高潔的品質有關,此句也是為了突出隱士的高潔。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師采藥去”,采藥是隱者經常性的活動,用“采藥”一詞十分切合隱者的身份,介紹師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來的,說師傅就在這座山中采藥,對師傅的大致去向給予明確的回答,是熱情的指引。第四句來個轉折,“云深不知處”,說雖在山中,但云霧彌漫,不知他在何處,作了婉轉的辭謝,請來訪者不要作徒勞的尋覓。
從這首詩的字里行間里,我們不難看出賈島對這位隱者的羨慕和崇敬,詩中隱者采藥為生,濟世眾生,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
二、教學建議
1、體會詩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淺近易曉,貌似平常,仔細品味,卻曲折多姿、波瀾迭起地道出了尋訪“隱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種情況。“言師采藥去”——無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處”——難以相遇。簡短的三行詩,寫出了三層意思,三次轉折,既富于變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尋味。
從寫作筆法上看,“松下問童子”這是寫問,問了什么話,詩中并沒有說。但可以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中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問句隱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是童子補充回答。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說不定。這三番問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達完整,詩人賈島采用以答代問的手法,僅以二十字表達完美,這不難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離開這首詩的寫作特點,不能囫圇吞棗,只有細心捉摸,才能體味到詩的妙處所在。
2、體會詩里樸實中顯壯美之處。
這首詩,作者沒有寫尋訪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過童子的答話,用極其樸素、自然的文字,從側面描繪了隱者隱居的山林之幽深、壯美。這山林的形象同隱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是有著內在聯系的。這個居住在青松之畔,采藥于白云之中的隱者到底是一個怎樣的隱者呢?隨著作者悵惘失落的目光,我們仿佛看見了一襲布衣的傳奇身影,他是那樣具有朦朧之美,美得超凡脫俗,美得讓我們領悟在功名和紅塵之外,還有一種清風白云、古松蘭草一樣的瀟灑人生!教學時,在弄懂句意的同時,教者要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中表達的意境,想象詩人描繪的情景。“松下”可見松樹的高大,隱者住處環境的壯美與幽靜;“采藥”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異寶;“云深”,既寫出了云霧的濃重厚密,又寫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這些詞語樸實無華、不加雕琢,而有機地連綴在《訪隱者不遇》這首詩中,個個都顯示了不凡的光彩,成為壯美山林的傳神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