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教學設計
一、學情分析
課文的年代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距離,學生的理解可能會浮于表面,所以要在充分的朗讀中激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從而比較準確地認識革命英雄的氣節。
二、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是人的精神的建設,這種建設要在語言文字的感受與運用中存在。所以本課教學應當突出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點,從感性到理性,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從而走向高層次的精神境界,給學生以心靈的震撼。
三、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受葉挺將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憤慨,對革命必勝的信念和為革命而獻身的豪情。
2.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詩歌,體會詩歌中兩個“自由”的內涵。
四、教學流程
(一) 揭示課題
(板書:“囚歌”)請學生讀課題。觀察“囚”的寫法,從字面看“囚”該怎么解釋?交流對“囚歌”的理解。
(二)回顧歷史,了解葉挺
1.回顧歷史:為了謀求人民的幸福,建立新中國,無數革命英雄,與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有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的被捕入獄,經受著敵人的拷打和迫害,但他們始終堅貞不屈,頑強地斗爭著。(出示相關圖片,幫助學生理解。)
2.了解葉挺: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查找的有關葉挺的資料。(在交流匯報中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三)初讀詩歌
1.自由讀文,感受葉挺的革命氣節。
2.小組讀文,說說自己的收獲和發現。
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
①詩中“人”、“狗”、“門”、“洞”、“活棺材”、“地下的烈火”各指什么?
②作者用什么手法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丑惡嘴臉?(對比)
3.指名朗讀課文,小組競賽朗讀。(在讀中進一步感受詩人的品格,并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出來。)
(四)細讀詩歌
1.鼓勵學生自主質疑。
2.學生提問,篩選出中心提問:葉挺想要的“自由”和敵人給予的“自由”一樣嗎?如果不一樣,有什么區別?
3.小組閱讀詩歌,并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并予以指導,引導學生在對比中感受兩種“自由”的區別。
4.小組交流匯報。
葉挺的自由:堅持真理,堅持自己的革命信念,做革命者、真正的人的自由。
敵人給予的自由:放棄真理,叛變革命,投降、出賣戰友,做他們的“走狗”的自由。
(詩歌充滿了大義凜然的革命氣節,憑借分析講解會使其中飽含的情感大打折扣,所以在指導學生多讀的基礎上,抓住一個重點問題討論,會有助于學生與文本對話,理解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
5.想像葉挺當時在怎樣的心情下寫成這首詩的?(學生交流)讓我們帶著對葉挺的敬佩之情來朗誦這首詩,能背下來的同學可以背誦。
(五)總結
戰爭的歲月里,無數革命英雄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堅貞不屈,追求革命理想,希望同學們在課余收集革命詩歌,了解革命英雄的故事,感受他們的壯志豪情。
五、教后反思
本詩的教學,成功之處在于,學生在多重朗讀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氣概,并為之而感動。在對詩中關鍵詞語的理解,他們能結合看過的影片、讀過的故事較為準確地理解。比如學生談到了“狗”,就是叛徒,走狗,賣友求榮的人,不足之處表現為:學生課外查閱有關葉挺的資料不足,所以在課堂上,我不得不進行補充。后來我想:本詩歌頌的是一種革命的氣節,革命者視死如歸,大義凜然是有相同之處的,學生查閱關于葉挺的資料有限,如果將范圍擴大些,讓學生查閱革命者的故事,效果也許就大不一樣了,學生獲得的情感體驗也許會更豐富。另外,我將本課的課外延伸設計為收集革命詩歌,將閱讀面局限于詩歌,這樣處理,限制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所以又補充了革命故事,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去認識那個血雨腥風的時代,從而獲得較為豐滿的認識。原來設計的第四環節的“默讀詩歌,猜猜老師會提出什么問題”的目的是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能力,但問題的提出顯得隨意了,與詩歌的學習氛圍沖突,所以修改為“獨立默讀詩歌,想一想有什么不理解的,并做以批注”這樣學生在默讀中與文本對話,質疑,再到提問,過渡得會自然一些,避免了隨意性大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