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教學設計
是啊!這是作者永遠忘不了的童年生活的一幕!他感慨萬分地告訴我們——(畫面淡化為背景,推出兩句話,領著學生飽含深情范讀)
①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
②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時辰。
2.品讀語句,體會夏夜之“美”
作者童年的夏夜美妙在哪兒呢?讓我們細細品讀課文,圈劃有關詞語或句子,好好體會。(學生自由讀課文)
3.交流“碰撞”,讀出夏夜之“美”
1)引導總體把握
(根據學生發言,隨機評點歸結:①夏夜月光之美;②母親形象之美;③母親歌聲之美;同時,跟隨交流進程,隨機抓住重點句品評、想象、感悟朗讀)
2)啟發重點品讀
⑴重點讀悟之一:
點擊出示: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這是夏夜的月光美。)(感情朗讀)
⑵重點讀悟之二:
點擊出示: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摟著我,唱起動聽的歌謠:(這是月色中的母親,從母親身上也感受到了美。)(感情朗讀)
⑶重點讀悟之三:
點擊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她那芳香的音韻。
(從哪體會到歌聲美?抓住“甜甜的”、“輕輕的”、“芳香的”、“像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體會歌聲之美)
感情朗讀:1、你能通過朗讀表現出母親的歌聲之美嗎?2、母親唱歌的時候,整個小院飄滿了她那芬芳的音韻。怎樣讀,才能讓小院飄滿芳香的音韻呢?(齊讀)3、當時的“我”會怎樣聆聽母親唱歌呢?(認真聽;用心聽)聽母親唱歌,是一種享受,一種快樂,要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再齊讀)
為什么是“芳香的音韻”?從“芳香”你體會到了什么?(母親的歌聲美;母親的歌聲超越了嗅覺與聽覺的界限;)從“芳香”我們感受到母親的歌聲是那樣的輕柔,那樣的甜美,這歌聲讓我們如醉如癡。讓我們體會出一首首歌謠所散發出的美好的感覺,這就是孫友田當年體會出的“芳香的音韻”。
(四)5自然段
學到這里,大家一定會有個疑問:母親不識字,為什么會唱那么多的歌謠呢?課文中的一個段落回答了這個問題,誰能把它找出來?
點擊出示:那時,我們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母親天資聰穎,一聽就會。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親是唱蓮花落的民間藝人。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1.自讀
2.交流
1“母親天資聰穎,一聽就會”,讓民歌得以流傳,得以“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理解“聰穎”:聰明穎慧)。(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她真是我的啟蒙老師。)
2激情齊讀:因為生長在黃河故道,生長在喜愛民歌民謠的家庭,生長在天資聰穎、不停地用歌謠啟蒙著我的母親身邊,所以,作者的精神生活是豐富的。讓我們齊聲讀這段話,跟作者一同感受這份豐富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