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個小學生對季老的“訪談錄”,也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這兩個人雖然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著差距,但在交流的過程中卻平等和諧。所以,在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藹親切、對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關愛。
而本文的內容比較簡單,我是這樣讓學生認識這種新文體的:一開始,我先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苗苗和季老來朗讀課文(他們讀的時候采用直接對話的形式),其他學生聽著。等他倆讀完后,我再問其他學生:“這兩個人在干嗎?”孩子們聯系了之前學過的對話形式說出了這是在“對話”。“一個問一個答,他們在干什么?” “采訪。”一個孩子馬上接上來了(回答得很激動,可能自豪吧)。“真好!那如果將采訪的內容記錄下來呢,我們就叫它為‘訪談錄’,這是我們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們平時在對話一樣,內容很簡單……”在學生認識這種文體之后,我再拋出問題“苗苗和季老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等,一步一步來解決。
在簡單解決一些問題后,我問學生:你們喜歡看閑書嗎?有的說喜歡,但苦于沒書;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態,其實我心理清楚:他們愛玩,愛看電視,即使有書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給他們讀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節選,然后結合老先生的主張教育學生:平時多看一些閑書可以多學一些知識,也可能多寫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實跟他小時侯愛看閑書分不開的,且小時侯記的東西長大了也不容易忘記。而文章寫得好,苗苗說的那兩個重要條件——寫真事、多看課外書,我認為也是有道理的。接著,我提了個要求:全班每人準備一本課外書,自己看了之后做些讀書摘記或者寫寫讀書心得,然后轉借給其他同學,同時,你也能借到其他同學的書,這樣輪流看的話,咱們不就有書看了嗎?很多孩子都表示同意,但第二天帶書來的還是很少。
我希望經過我不間斷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們有愛看閑書的意識,并能主動積錢買書看,從提醒到自覺,讓“書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話。
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一單元《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略讀課文,又是對話形式的訪談錄,沒有復雜的句式、過多的修辭和深奧的詞句,完全口語化,要求學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點、難點,方法上讓老師放手教學,鼓勵學生自己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方法把課文讀懂。因此,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自讀自悟。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從詞到句,由句到段再到文,降低了學生的認知難度。我以簡潔的語言引導追求啟發性和藝術性,讓學生置身于優秀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境中,從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課上,我沒有對文章進行瑣碎的分析,而是對教材進行了合理裁剪,大膽地進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拋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如:說說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問題?“說出你感興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讀課文后全班交流”;本課作為訪談錄,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文體,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這一老一小說話的語氣,把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讀得自然。在議讀中,學生不斷地進步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