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于永正老師零距離
那次,于老師講的是六年級作文指導課《于老師印象記》,連上兩節課,于老師一直談笑風生,學生如坐春風,毫無倦意。課堂上有這樣一個細節:當于老師發現后排一位女同學近視,看不清黑板,立即走過去予以撫慰,調到了前排,當時我頗為感動——如果是我,我決不會這樣做的,要知道這是觀摩課,時間寶貴,哪有閑暇顧及學生的細微反應呢?大家就是大家,“節外生枝”之舉蘊涵著先進的教育理念,從于老師身上,我真切感受到了師愛的偉大,體會到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真諦。
晚上,大會舉行了一個小型座談會,我也參加了,與會者暢所欲言,氣氛活躍,沒有一個夸夸其談的。記得當時于老師坦誠地說:“閱讀課到底該怎么上,我現在也拿不準,總有一些新的想法……”。他的話語不多,語調像無風的湖面那樣平靜,但讓我的心靈受到震撼!想想曾經見過的那些自以為是、自命不凡的“專家”、“學者”,怎不叫人心生感慨!
因為第二天早上白金聲老師要南下,頭一天晚上把抄得工工整整的葉瀾教授論朗讀教學的一段文字稿交給我,讓我次日轉交于老師。原來是于老師對金聲老師在報告中引用的這段話很感興趣,于是向他索要原文。
早餐的時候,我把這份抄錄稿如期交給了于老師。我們聊了好半天,他說在雜志上看過我的文章很不錯,還問了我的近況。當我向他請教“語文教學怎樣讓學生有后勁”時,他笑著說:“你都成家了,工資不高,知不知道攢錢啊?只有會攢錢,家底才厚,才有后勁嘛。對語文教學來說,語言的積累就是攢錢,不讓學生多讀多背,我們將愧對他們啊。”他是針對當時花哨的課堂教學說這番話的,表情凝重,我又感受到了他的一顆憂國憂民之心。今年,我在發表的一篇文章里也談到了多讀多背,應該說,這與于老師的這次談話不無關系。
冰城再相逢
轉眼到了XX年,我從實驗小學調入教研室擔任小學語文教研員,這年“冰雪節”期間,百家作文指導雜志社在哈爾濱舉行全國特級教師作文教學藝術展示會,地點是市工人文化宮。知道于老師和支玉恒、賈志敏、靳家彥等四大名師來家門口獻課,機會難得,帶了市直和鄉鎮十幾位老師去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