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第二課時教學設計五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79《月光啟蒙》第二課時教學設計五
教學目的: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讓學生對歌謠、童謠有一定的認識。
3、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悟作者從母親那里受到的啟蒙教育,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懷念之情。
教學過程:
課前教師里響起媽媽唱的歌謠。
一、導入:
1、同學們,你們剛才聽到了什么?下面,讓我們靜靜地來聽媽媽為我們唱的歌謠。(音樂響起)
二、學習課文:
1、在炎熱的夏夜,朦朧的月光下,當這一首首歌謠飄過你的耳邊,你有什么感覺?
2、幼時的孫友田的每一個夏夜都是聆聽媽媽的歌謠度過的。每當孫友田聽媽媽唱起歌謠時,他覺得媽媽唱的那么輕柔,就象是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這甜甜的,深情的嗓音一直回蕩在他的耳邊。
3、打開課本,快速瀏覽,找出直接描寫媽媽歌謠唱的好的部分。(課件出示第四小節)
(1)仔細的讀一讀,你從哪些詞中體會出了媽媽的歌謠唱的好?
(2)指導朗讀。
4、躺在媽媽的懷里,伴著媽媽的歌謠,我漸漸地陶醉了。(課件出示插圖)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時辰。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摟著我唱起動聽的歌謠。看!你們都看到了怎樣的母親?
(1)指導學生觀察插圖。
(2)(課件出示: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摟著我唱起動聽的歌謠。)
(3)你知道母親一天忙了些什么嗎?
(4)試著把這句話讀好了。
5、就是這樣一位母親,在童年的夏夜為自己的孩子唱著一首又一首動聽的歌謠。我們再來聽歌謠,在這歌謠中你聽懂了什么?(音樂響起,出示歌謠)
(1)學生交流。
(2)師小結:我的家鄉不長五谷,日子過的十分清苦。在媽媽的歌謠里卻有美麗的鳳凰,有漂亮的云南,有一座座又高又大的房子。媽媽唱歌謠想告訴我們對美好的生活要充滿向往。
(3)讀讀這兩首歌謠,把你們感受到的通過讀表現出來。
6、母親不識字,但她會唱很多好聽的歌謠,她用歌謠不僅給我送了月夜濃郁的詩情,更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我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出示)
(1)說說你對“豁然開朗”的理解。
(2)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3)在第五小節中我們懂了許多,誰來讀讀這小節。
7、這一切都發生在那些美妙的夏夜,我沉浸在母親的歌謠中。你們聽,母親的童謠又在耳邊響起了。(音樂響起)
(1)聽完了這些童謠,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
(2)這么有趣的童謠就讓我們來讀讀吧。讀出你們看到的,讀出你們的心情來。
8、母親不識字,可她的肚里不僅有動聽的歌謠,還有很多東西,有什么?
(1)你知道母親還會給我講什么故事嗎?
(2)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她唱的那么深情,說的那么投入,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象。(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