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 綜合資料
二、對詞語的理解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說。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到,失去信用。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發現的一塊玉制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比喻把東西完好無損地歸還原主。
澠池:地名,在今河南澠池縣境內。
示弱:表示比對方弱,不敢較量。
抵御:抵擋,抵抗。
推辭:謙讓不干。
瑟:古代的一種彈撥樂器。鼓瑟,就是彈瑟。
缶:古代一種瓦質的打擊樂器。
攻無不克:攻城奪地,沒有拿不下來的。
戰無不勝:形容強大無比。每戰必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兩個成語多指善于打仗。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這個成語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同心協力: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將相和》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正確讀寫“召集、商議、隆重、約定、膽怯、拒絕、能耐、諸位、和氏璧、無價之寶、理直氣壯、完璧歸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負荊請罪、同心協力”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領悟3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將相和》教學建議
1、文中有許多如今不常用的詞語,如,“和氏璧、鼓瑟、擊缶、上大夫、上卿”,課前,可布置學生查字(詞)典,了解其基本意思。若有條件,預習時,還可了解一下戰國的歷史。
2、以下兩種教學思路可供選擇:
一種是,先引導學生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后精讀每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后引導學生聯系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并適度總結、拓展。
另一種是,先通讀一遍課文,大體弄清課文的內容;然后,引導學生去研讀每個小故事;最后綜合從各個故事中得到的認識,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對人物作出評價,開展總結、拓展等活動。
3、給3個故事加小標題,并說說3個故事之間的聯系,這既能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又能幫助學生理解故事情節,從而感受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教學時,要注意指導學生多讀、多說。通過不同方式、不同層次地讀,由粗到精,把握故事的要點;通過反復地說,把握故事的來龍去脈,體會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教學中也要注意,學生按課文中已出現的“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等概括當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應肯定,關鍵是要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至于3個故事之間的聯系,只要學生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即可,不要要求過高。
4、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時,可采用讀、議、辯、演等有機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感受。如,感受藺相如這一人物形象,在學生了解故事基本內容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議一議:自己心目中的藺相如是什么樣的人。在議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識,引導學生研讀有關句子或段落,在反復讀中加深認識。如,“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一句,可這樣組織學生研讀:藺相如為什么要這樣說,說這句話時,他心里可能會怎么想,從這一句話中可以看出什么。對于學生中的分歧意見,還可組織學生辯一辯,如,藺相如為什么敢逼秦王擊缶,在辯中提升認識。有些地方,也可以組織學生演一演,如,藺相如舉璧欲撞的段落,在演中深化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