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評《再見了,親人》
課的最后突然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說親人僅僅是戰爭年代有嗎?那和平時期呢?所以,聽張老師的課我最想說的第一點感受,就是張老師是個非常善于發現的人。我們經常說,把發現留給學生,要想讓學生發現,老師必須首先發現。老師發現了,才能胸有成竹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如果老師都沒有發現,又怎么能引導、啟發學生去發現呢?
(2)學生朗讀得精彩。
這使我想起了9月2日有一位談永康老師在中國教育報發表的一篇文章,標題是《語文老師要讀占鰲頭》。我很感謝這個專題。老師要多讀書,讀占鰲頭,在語文課上,學生也應該讀占鰲頭,以讀為主,以讀為本。張老師的課就告訴我們,讀好了,什么都在其中。我們學語文,首先要把握好語言的工具性,工具性永遠是第一位的。前不久,我們學習新課標以后,我們確實又走了些彎路。現在,專家又呼吁了,資深的專家,真正的專家說:傳授知識,仍然是學校的基本功能。當然,我們研究怎么傳授,知識是不可可缺的,只是傳授的方法可以研究。有的需要講,張老師不講130萬志愿軍戰士出國作戰,不講有14萬志戰士犧牲在了朝鮮國土上,學生怎么會知道呢?老師要備課,備課時要查有關的資料,當講之處一定要講,不講學生不知道。老師們,我們一定要把握住,學語文,首先是要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掌握它的工具性,工具性怎么才叫掌握?一個是讀,一個是背。上海吳忠豪教授,著名的專家,我非常同意他的觀點,他說:多讀、多背,是古今中外一致公認的學習語言的基本規律。語文就是這樣,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大量地讀,大量地背,還要寫,還要用,讀寫結合,就能夠學好語文。其實學習語文八個字就可以概括了:大量讀寫,讀寫結合。這是被山東龍口的經驗證明了的,被各地優秀教師的經驗證明了的。
所以,語文教學要讀占鰲頭!我帶過兩輪學生,第二輪帶的學生就很有經驗了。去年暑假師生聚會,我們師生太有感情了。他們告訴我,當時小學48人,有41人考上大學,其只有五人大專,其它都是本科。學生優秀的成績哪來的?小學六年、中學六年,XX年老師功不可沒,但小學六年是打基礎的。一學生對我說,回想教過的老師,于老師是最好的老師,中學老師很厲害。一位學生能與別人對背《三字經》,問道是誰教他的,他說是我上小學三年級時于老師教我的。
我教這些孩子的時候,教他們背誦了大量的古詩文。我教他們背《三字經》、《百家姓》等,記憶是要鍛煉的。我班小學升初中參加統考,很多孩子寫的作文引用的古文的名言,很多改作文的老師看不懂。我說,這就是文化。我帶孩子們玩都要玩出品味來,我帶他們去春游,看到的那些盈聯都讓他們抄下來,背下來,不懂的我就去請教專家。所以,處處是教育的資源,要讓孩子們成為文化人,有品味的人。
通過今天張老師的課我進一步體會到,我也堅信讀占鰲頭。書讀好了,語言內化了,就能變成自己的語言。讀是培養語感的需要,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需要,要讀字當頭,一切都在其中。一位剛剛考上北大的學生寫信給在校的校友,告訴他們,要想學好語文,上課不要聽老師講。上課不要聽老師講,我們不是白忙活了嗎?我在想,如果這封信寄到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不知道我們的編輯會不會看中,對這句話,我不是完全贊同,但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第一,千萬不要過高地估計老師的講,老師的講的作用是要根據課文的需要,但不要過高地估計講的作用,因為語文能力說到底不是講出來的,而是讀出來的,寫出來的。第二,不要過高地估計第一范文的作用,因為呂書湘、張志公先生都說過,他們的語文能力百分之三十得益于課內,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課外。真的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功夫在課外,在大量的課外閱讀。請我們記住課標的話,老師在課上是組織者、引導者,這是我們在課堂中的定位。我們要在課堂上引導孩子去讀,培養他們的興趣,讓每一個孩子愛讀書,愛他們的課本,要讀字當頭,不僅讀好課本,還要讀好課外書。老師們要記住課標中的話: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能力,要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我們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本書。課標這句話,道出了學習語文的真諦。斯霞老師經常對我說,她教學的時候,第一是要多認字,這是終身受益的,第二就是多讀書,多讀課外書,第三就是要把課文講好。越是大家,越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越是平庸的學者,才越是喜歡把簡單的問題復雜話,讀他的文章,看了半天不知所云,越讀越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