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教學設計
三、學習童謠
1、討論童謠特點。
師:學習語文,只有用心,才能讀出文字背后的東西,才能品出語文的味道來。除了有動聽的歌謠,母親還給孫友田帶來了幽默風趣的童謠,告訴老師,你在讀三首童謠時,有什么發現?要善于思考,善于表達,這三首童謠有共同的特點。
(形式簡單,內容有趣,富有韻味,這就是童謠的特點。)
2、節奏讀童謠。
師:我們打著節拍來朗讀,就更有趣。伸出你的小手,打著節拍來吟誦第一首童謠。
生邊拍手邊吟誦。如果把節奏調快一些,變成四拍就更有趣了。用自己喜歡的節奏把第三首童謠吟誦一下。
3、試描述童謠畫面。
師:剛才有的同學邊打拍子,邊笑,笑我就體會到了,你已經體會到童謠的有趣。我想知道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有趣的畫面?
四、再次學習重點句。
1、再讀這句話。
出示: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2、解疑。
師:這些民歌民謠不僅激發了孫友田的想象,也讓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還記得剛才提的問題嗎?現在我們看一看板書就知道了。母親在月光下唱的那些動人的歌謠,充滿著詩情畫意,和詩歌有關嗎?母親唱的幽默風趣的童謠。充滿韻味,朗朗上口,和詩歌有關嗎?怪不得,母親的民歌民謠,能引領作者飛向詩歌的王國呢,這個問題懂了嗎?還有疑問嗎?
3、了解當時的生活狀況。
師:文中說,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母親在月光下就是這樣給我以啟蒙的。和母親在一起,精神生活真是非常的豐富,可那里,我們的日子過得又怎么樣啊?(很清苦。)
4、齊讀造成清苦的原因。
出示:黃河留給…… 齊讀。
5、交流感受,理解兩個“長”。
師:從這句話中,你感悟到什么?再讀,用心讀。
(我感悟到住在黃河邊上的人們,雖然深受黃河的苦難,但也孕育著許多歌謠。)
6、體會老百姓創作歌謠的動機。
師:黃河邊勤勞的人們,他們創造歌謠,主要想表達怎樣的感情?
(對生活的憧憬、對生活的愛、熱愛勞動、讓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地豐富。)
五、總結全文
1、感情激發作者熱愛母親之情。
師:永遠充滿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只要是世間美好的事物,他們都愛,他們用這種愛,通過歌謠創造出來,母親也把這種愛,傳遞給我,使我從小明白,要愛世間一切的事物,母親給了我一個明月星光般的童年。
配樂:同學們,這就是母親,母親老了,曾經,在皎潔的月光下,母親給我唱歌謠,唱童謠,給我講故事,猜謎語,在母親的熏陶下,我漸漸地長大,終于成長成一個優秀的詩人。我長高了,母親的背卻彎了,我長大了,而母親的頭發卻白了,母親獻出了畢生的愛,而自己留下的卻只有歲月在她額上刻下的深深的皺紋,更為不幸的是,當孫友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她的母親已經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母親曾對自己的子女那么期盼,現在日子好過了,而母親再也感受不到了。
2、出示孫友田的一段: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微風吹亂了母親的白發,而我的心里永遠珍藏著故鄉的明月。